可事实上,一本出来的大学生都得走考研这条路,她这个只考进三本院校的未来又在哪里?
难道读了十几年书,最后依旧是无业游民?
再失去父母的支持,她又有什么办法应对未来的几十年生活?
不读书没出路,读书读到她这种尴尬成绩,依然没有出路,未来在她眼中就又是个死循环。
她觉得自己就像掉进了九连环的套中,怎么挣扎也是无有出路。
最让人无奈的是,所有关于“死循环”的思考,都发生在十八岁生日之后才开始。
因为在那之前,她像任何一个平凡的、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姑娘一样,从小到大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任何波折、起落。
她的生活紧紧围绕上学这一件事,从未思考过人生、未来。
三岁前的记忆很模糊,唯一不变的就是家里窗台上总是种一整排的红辣椒,据说是姥姥姥爷生前喜欢的。
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什么亲戚,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走得都早,好像在她上幼儿园之前就相继离世了,她对他们没什么印象。
她的家庭成员简单,生活也简单平淡。
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就被接到父母的小饭馆里,然后打烊后再一起回家。
后来有了弟弟,妈妈去饭馆的时间少了些,等弟弟上了幼儿园,妈妈又开始整日在饭馆里忙活。
小饭馆是一家四口的经济来源,她日子过得不算穷,比班上一些同学稍微宽松,兜里会有零花钱;但也比有些家里做大生意的同学要拮据,因为他们开始用最新款的“爱疯7”还“不拉丝”的时候,她刚接过从父母手里淘汰下来的爱疯4。
她没早恋,因为早恋这种事总是发生在校花身上,或是班里那几个最早买文胸穿的女生身上,像她这种相貌平平、发育不明显的,与这种事无缘。
她比一部分学生努力,也比一部分学生松散,她学习成绩不好不坏,在班里是中游,二十名出头,全班一共51个学生。
她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城市,最多只在市区服装批发城买买衣服,尽管她也很想像同学那样能跟着父母出去旅游,但是家里的小饭馆需要父母操持,离不开人。
而她是个懂事的姑娘,从不提过分要求,因为她也知道自己和弟弟的开销越来越大,父母应付得并不容易。
从不觉得父母对自己不亲近,因为每天都能见到面,每天的对话也都差不多——“爸妈我上学了、爸妈我回来了”,或是“骆毅你放学时买些水果吧,钱放鞋架上了”、“你弟忘记带伞,你放学等等他”之类。
再说谁家父母不得赚钱养家、谁家孩子不是作业卷子满书包,哪有那么多功夫跟演戏似的表演母慈子孝?
也不觉得父母偏心有多大问题,因为他们即便再喜欢弟弟,也没少了她什么,最多弟弟小时候抢她玩具时,父母偶尔会说句“你是姐姐,让让他”。
谁家不是大的让着小的呢?谁家又没有一点重男轻女呢?毕竟男孩子更淘气、所以更受父母关注,家家都是这样,没什么不同。
若不是十八岁生日那天被告知自己不是亲生,她根本就没想过这个可能性。
归根到底,死循环就是出现了,还一个接着一个。
“三姐?三姐你怎么了?大姐,怎么办?三姐是要死了吗?”细弱的哭腔又传来,是四妮儿,她又开始摇晃骆毅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