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第61章 手摇煤和蜂窝煤(求追读)(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61章 手摇煤和蜂窝煤(求追读)(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冬月最后一日,北风吹天阴。

  徐得庸醒来酒气早已经散去。

  冬练三九正当时。

  起床锻炼,嘿嘿哈嘿。

  物以吸为贵,亦以硬为本!

  如此,方可以达到里硬外合之境界,纵横摆阖!

  等徐得庸深蹲锻炼完,何雨柱这货也没出来,看来是酒还没醒彻底。

  他心念一动开启今天的盲盒。

  “叮!”

  一盏煤油灯,和一瓶一千毫升煤油出现在空间内。

  徐得庸不禁抬抬眼皮,昨个停电,今个给盏煤油灯,这盲盒空间还挺会来事!

  想到昨晚上那和自己年龄差不大的破旧煤油灯,确实该换了。

  回头找个机会拿出来,反正这个开出来的看起来也不新,就说在外面捣腾来的,奶奶问两句也就过去了。

  吃完早饭,徐得庸看着燃烧的煤球炉,摩挲的下巴道:“奶奶,家里一直烧这种煤球吗?”

  徐南氏诧异的瞅了他一眼道:“不烧煤球烧啥?”

  俗话说的好“人要实,火要虚”。

  这煤球可不是蜂窝煤,是实心的煤球,不但燃烧费煤,而且引火不易,每次引火差不多需要一斤劈柴。

  仅当时四九城一年就要用掉两亿多斤劈柴,而为烧煤球而多耗费的煤约为三十万吨。

  关键全市一年产生的的一百多万立方米垃圾中,就有差不多六十多立方米的煤渣。

  简直是恐怖如斯!

  “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南山高末,北山红煤”都是曾经煤球的广告。

  这时候还有两个行业,一是“摇煤球的”;另一个是“卖黄土的”。

  每到秋凉,都有“摇煤球的”从乡下来,他们肩上扛的是大板儿锹和剁铲,身後扣个直径一米,深有三四十厘米的摇筐和一个大号花盆。

  这些人每年来,知道哪儿用他们干活,所以与胡同里的人家也熟悉。

  摇煤球是卖力气挣饭吃的苦活儿,干一天也就挣五毛六毛,刚够嚼裹儿。

  人多的机关、工厂的煤球都是自己“手摇煤球”出来的。

  四合院的小户人家也自己动手和煤末攥煤球,连中小学校利用劳动课发动学生攥煤球,叫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手摇煤球技术可不含糊,“七分煤炭三分摇制”,要经过和煤泥、摊片、撒煤末、切块、摇筐摇等工艺,需要熟练使用大铁锹、板儿锹、剁铲、钉耙、摇筐和转盆等工具,样样活都显示惊人的体力、不凡的手艺,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干的。

  煤球要是不好烧,就叫“嘬瘪子”,这时候煤球炉子有一个致命的毛病:“能吃不能拉”,要是堵在炉底,用火筷子也擞不开,只能手提炉腿,把劣质煤球倒出来重笼一炉,费时费力,还得再冒一次烟儿。

  前两年四九城才建起两个机制煤球厂,市面上才渐渐普及“机煤”,到了六十年代“手摇煤球”这个行当也渐渐没落消失。

  因为引燃煤球需要劈柴,所以卖煤球的地方也都卖劈柴,员工每天的工作就包括锯木、劈柴、码垛。

  还有一种叫“砟子”的原煤,好烧又有劲儿,价儿比煤球要贵,普通百姓不舍的烧。

  这时候“蜂窝煤”早已经出现,是四九年的时候德州工人郭文德设计的,开始命名为“经济煤球”,只是还没有推广开。

  明年老焱若教授将蜂窝煤自动压制机研制出来,才开始大规模推广。

  这时候蜂窝煤和炉子也不像后世那么方便合理,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就说里面的套筒炉瓦还得六十年代左右才配套出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