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汉双壁> 第一百二十五章太守的难度(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二十五章太守的难度(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其实,从权力和地位上来说,官与吏有明显的区分,官与僚也有区别。

  在蛮荒的商周时代,僚的意义,就是奴仆的意思。

  所谓“僚者,劳动工作之人也。

  奴隶时代过渡到封建时代后,到了秦汉时期,僚又转换成僚属的意思。

  直到再后来,才确定了,官与吏互生并存的共生关系。

  “幕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盛行,诸子游说四方,名门贵族公卿将相,皆争相征招人才,以为谋士。

  秦汉沿用,并扩大了这个词语,所可以适用的范围。

  三公九卿,乃至郡县官员的属吏,都可以被作为幕府之职。

  太守幕僚制度,承沿汉朝之佐吏系统,佐太守,理郡政。

  长史、功曹、主簿、计吏、五官掾等,都是属吏。

  属吏虽然是辅佐人员,但是责任,同样重大。

  无论是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计划的制订,还是那协调各县衙,督导官吏,分析局势等等,都是属吏在做。

  主官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官员精力不足和知识缺陷。

  汉代官员多数是通过察举、征辟等方式而上位的。

  察举制,是华夏最开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法。

  包括孝廉、贤良等不同选拔标准。

  举孝廉的人,需要有当地乡绅公认的孝顺和廉洁的品质。

  举贤良的人,为人处世,讲规矩重诺言,或者学问深厚满腹才华。

  征辟。这是皇帝的征召和官员的辟用。

  但这样选举官员的制度,有很大的弊端。

  孝廉、贤良一般都是从中央和地方上两千石的高官的子侄后辈里推荐。

  他们缺乏做官必要的行政经验和管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依赖幕僚的帮助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腐败现象。

  属吏是官员的股肱与心腹,因为他们既能协助幕主处理政务、掌握机要,也参与官员的决策,充当顾问和参谋。

  刑名、钱名、挂号、书名等等,也同样需要他们。

  审判民事、刑事案件,钱粮赋税的征收与财务开支,征收考核所属衙署田赋的征收。

  在地方府衙中,这几项政务,不仅繁杂,而且相当的棘手。

  诉讼案件的判决,非熟谙律、例者,很难作出妥当处理。

  赋税征收是否可以收全,开支是否合理,亏空如何弥补,或者做假账。

  怎样向上司交代,怎样督促检查下属,这同样需要巧妙的处理方式。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属吏是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辅佐主官,称为佐幕、佐治或佐幕。

  属吏以其专门的官场知识和技能,成为了各级官员不可或缺的参谋和智囊团。

  优秀的属吏还可以代拟奏章。

  奏章是太守这种封疆大吏与中枢朝廷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属吏负责起草这些奏章。

  他们的建议和策略,能够影响个人晋升和其他重大政策的实施。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