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78合成系文豪>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没事儿,朱虹每天刻苦学习,营养也得跟上才是。”

  朱虹学习还是挺优异的,听朱琳说,她这个妹妹可是立志要考燕大的。

  江弦学习一般,也就不去好为人师,分享什么高考经验,只叮嘱了朱虹几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翌日,清早起来洗漱过后,江弦上隆福寺吃了个早饭,随后坐着公交车往木樨地的部长楼去。

  轻车熟路上门,敲三下,万方很快打开。

  “曹禺老师!”

  曹禺坐在客厅,旁边儿坐着一名中年男人,瘦巴巴的,灰发戴眼镜,脸上满是褶皱,不过浑身上下整理的一丝不苟。

  江弦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此人曾在末代皇帝饰演过监狱长,这个形象也是相当经典。

  “江弦先生来了,请坐。”曹禺彬彬有礼的招待他,而后转过头笑着给身边人介绍。

  “这位是创作出《许三观卖血记》的江弦先生。”

  说罢,又转过头给江弦介绍:“这位是英若诚先生。”

  “你好。”江弦和他握了握手。

  “听闻过江弦先生的作品。”英若诚笑着说。

  “英若诚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们京城人艺的演员。”曹禺先生介绍说。

  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爹,不提他那个糟心儿子的话,这位绝对是够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翻译家,精通四国语言,是京城人艺的老话剧演员。

  要说起来,老英家祖上真是声名赫赫。

  英达的爷爷,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解放前去了海外省,英文水平极高,是钱钟书的学生。

  晚年时钱钟书说过句话:

  全中国真懂英文的,加起来只有两个半,一个我自己,半个是复旦大学的林同济,另一个,是辅仁大学的英千里。

  众所周知,马Y9是给蒋J国当英文秘书起家的。而马Y9的英文,正就是英千里教出来的。

  英家这一大家子,画家、建筑家、翻译家、哲学家五代豪杰,五代威名,不够小英达一个人败的。

  万方给江弦倒一杯水。

  曹禺解释说,今天之所以请英若诚过来,也是想让他来给江弦讲讲话剧,让江弦多听一些经验。

  听英若诚讲了一个小时,三人一起坐着抽烟,江弦从包里取出一沓《天下第一楼》的稿子,放到桌上。

  “老师,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篇稿子,想请您看看。”

  曹禺扶了下鼻梁上的老花镜,扫了一眼,“话剧剧本?”

  江弦点点头,自顾自说,“戏剧界都在搞创新剧目,搞实验性剧目,不过我这个话剧新人没经验,就不去尝试这些新潮派,写了个老东西出来。”

  英若诚听了很开心,立马肯定道:“你这么写是对的,我那个儿子和你差不多大,在燕大里头搞了一个戏剧社,整天追求现代主义,研究那些倒叙、意识流、不分幕的东西,说新、说好。

  那样的剧本能行么?

  不行!

  要写,就实实在在的写几幕戏,该关幕的时候就关幕,回到现实主义上来,才能写出好戏。”

  曹禺捧起桌上这份稿子,顺手举起放大镜,扫上一眼。

  “天下第一楼?”

  他看向江弦,“讲什么的?”

  “清末民初那会儿一家烤鸭子店的事儿。”

  “烤鸭子店?”

  曹禺笑了笑,好久没听过这样的说法了,这倒确实是清末明初的词儿,能从江弦嘴里说出来,说明他写的相当考据。

  “先讲讲内容。”曹禺很感兴趣的说。

  江弦喝一口水,详尽的把这篇剧本给曹禺、英若诚两人讲述了一遍。

  曹禺耳朵不好,他几乎贴着他的耳朵,说的足够大声。

  讲完话剧的三场大幕,讲到最后短暂的尾声,那一副硬木漆金对联。

  “上联叫: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下联叫: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

  英若诚忍不住拍案击节,“好!”

  “好一副对联!”

  “结尾煞足了,这一台大戏是彻底托上去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