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78合成系文豪> 第315章 小说未发先火(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15章 小说未发先火(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唐国强又是感恩戴德,江弦仍旧高人风范、云淡风轻。

  不论是唐国强还是葛尤,在他未来所处的时代,都将是注定辉煌和不平凡的人物,江弦自然乐意交上一交。

  而人在巅峰时期的友谊又是不可靠的。

  在这些人正低谷的时候,拉他们一把,这点恩情能让他们记一辈子。

  凌晨时分。

  忙碌了一天的京城漆黑宁静,人们早早上床休息,而就在夜的角落,位于通州宋庄镇辛店村的人民文学印刷厂仍不停的忙碌着。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式开启“夜生活”。

  几盏昏灯映照着流水线,车间里一派热闹的景象。数台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一本本新鲜出炉的1982年第6期《人民文学》完成印刷、装订.

  胡小华打了个哈欠,她今年60岁,已经退休10年了,由于有着纯熟的手工折页技术,退休后又被返聘了回来。

  “胡师傅,您休息一会儿吧。”同车间的工人和她说。

  胡小华也不逞强,给这几名工人叮嘱几句,就从包里翻出自己的杯子,喝一口水,在个破箱子上坐下。

  嗅着浓浓的油墨味,望着一旁堆满的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的图书。

  这些图书的后面还散乱丢着一些图书,那是印出来的不良品,也可以说是残次品。

  胡小华从这些不良品中捡起一册,掏出手绢擦了擦上面的纸屑和灰尘。

  一般来说,书本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不良品,工人就算拿来看看,也没什么问题,只要不带出厂就行。

  胡小华此刻便看起了这一册《人民文学》,印刷有些破损,但并不影响阅读。

  而且即便是不良品,她也看的很小心,生怕在书页上折出一个褶子。

  毕竟这是国家和人民的东西。

  她看一看没问题,但要是损坏了,胡小华就觉得自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

  作为一名工人,一名无上光荣的工人,她不允许自己沾上这样的污点。

  “红高粱?”

  胡小华眼睛很好,60岁也没老花,借着昏灯,她勉强看清楚目录上的文字。

  更惹她注意的是后面的署名,赫然写着“江弦”两个字。

  胡小华没上过学,但她不是文盲。

  众所周知,解放以后,全国5.5亿人口里,文盲占比高达80%,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是达到了95%。

  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也导致很多工作难以进行。

  于是中央开展了扫盲运动。

  白天工作,工厂晚上开设夜校。

  胡小华作为一名工人,就是在那会儿被扫了的,并自此以后渐渐爱上了阅读。

  “这不是《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么?”胡小华嘀咕。

  她年纪大了,很多看不来,也看的生气。

  这些写文章的良心都坏了!

  怎么里尽是些风言风语呢?

  不过对《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她没的说,一部她看了好几遍,还推荐给了自己的爱人,每次看这篇,都会忍不住为其中的故事情节落泪。

  感人至深!

  写的太好了!

  就因为《花环》这篇,她将江弦这个作家的名字默默的记在了心里,觉得这一定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好作家、有良心的作家。

  这一次又看到江弦的名字,胡小华自然克制不住的激动。

  就安排在这一期《人民文学》的最前面,胡小华几乎不需要去刻意翻找页码,便找到了的第一页。

  字体比较大的“红高粱”旁边,写了一段两三百字的“编制按”。

  大意是说,前段时间,文学界由江弦打出了“寻根”的口号,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对“寻根”的思考与探寻。

  江弦勇于实践,基于“寻根文学”的创作理念,写下了这部,故事讲述了高密东北乡一段壮怀激烈的民间抗日故事,赞颂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完成了对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的逾越

  所谓的“五老峰”即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胡小华不知道这些,她关注更多的是的内容

  ——抗日故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