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第266章 赵桓发兵,准备灭大理!(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66章 赵桓发兵,准备灭大理!(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皇城中,大殿内。

  赵桓正在处理手中的政务。

  自从二月开春,整个大宋的重心,就从年关的欢喜转变为地方上的春耕。

  农耕是天下之本,是国朝的第一件大事,为此赵桓都亲自下田示范,以身垂范,让天下官员知道农耕的重要性。

  赵桓还召见政事堂,和政事堂的宰相们安排了各州农耕的情况。

  一切的事情,都为春耕让路。

  赵桓进一步的休养生息,加上陈东的御史台彻底组建,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总体上吏治在转好。

  这是不折腾的好处。

  实际上很多政策,都是基于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做出调整。

  在封建时代,皇帝大多数的政策,都是基于想要办成什么事情?

  比如要对外作战,朝廷如果有钱有粮,就只需要征兵作战。问题是每一次大战,都要消耗无数的钱粮,所以就会有诸多税收政策,或者是安排徭役。

  亦或者皇帝为了一己私欲,要微服私访,或者是要搞什么泰山封禅,以及有什么奢靡享乐的,这又需要大量的钱。

  需要钱,朝廷就要安排政策抓钱。

  也就加重了百姓负担。

  赵桓如今的施政,都是在尽力减少百姓的负担。

  相比历朝历代,大宋朝的财政是最宽裕的,一方面是朝廷鼓励商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大宋朝的帝都物流成本非常低。

  东京城没有任何的战略纵深,不像是在关中,有各处关卡防御。

  没有战略纵深的好处,那就是一条条河流途经,不论是北方,亦或是西南、关中、东面和南方的物流,都可以轻易运输到东京城。

  物流的通达,使得财政更加宽裕,否则北宋年年送出岁币,还负担着巨大的冗官开支,朝廷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赵桓翻看着地方上奏报的诸多消息,一一批阅处理。

  在赵桓忙碌时,黄经走过来道:“陛下,有康王安排的人送回书信。”

  赵桓吩咐道:“呈上来。”

  黄经取出赵构撰写的书信,递到了赵桓的面前。

  赵桓拆开后一目十行的往下看,看到了赵构一直在段和誉的身边,煽动段和誉搅动高氏内斗,看到了高明顺杀高明清和高顺隆等人,更看到了高顺贞杀高祥明等一众人。

  赵构的书信中,把接下来的诸多事情也一并阐述了。

  整个计划,非常详实。

  计划在一开始,只有一个大方向,无法真正明确,因为计划推动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

  到了后期,已经是收官阶段,也就是按部就班了,因为到了后期大势已成,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了。

  赵桓心中思考着对大理国的策略。

  按照赵构的计划,必然是段和誉挡不住高氏的人,最后派人求助。

  赵桓要安排人去大理国,不仅是负责平定叛乱的,更要让大理国归顺大宋,成为大宋的一份子。

  简而言之是要吞并大理国,要顺理成章办成这件事,去大理国的人就必须有足够的手段。

  不等单纯是打打杀杀。

  军事都是政治的延伸,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

  赵桓吩咐道:“来人,通知枢密使宗泽,政事堂首辅李纲、次辅杨时来议事。”

  旨意下达,没过多久,宗泽、李纲和杨时联袂进入大殿。

  三人行礼后落座。

  赵桓没有兜圈子,迅速说了赵构在大理国的谋划,沉声道:“目前高氏彻底削弱,段和誉要对付高家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高氏要围攻段氏,咱们才有介入的机会。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李纲眼前一亮。

  赵构去了大理国的这一步棋,真是太高明了。

  更没想到,赵构能有这样的能力,以一己之力搅动了大理国的内乱。就算大理国本身就内斗,就算是因为高明顺的病逝引动,可是,没有赵构的穿针引线,局势就不会如此炽烈。

  又是灭国之功啊!

  李纲早就不是昔日那种故步自封的姿态了,现在的李纲,是想要让大宋前所未有的强大。

  他这个政事堂的首辅,才能名留青史。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