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巅峰学霸> 第151章 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51章 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洛特·杜根沉默……然后说道:“但论文是两篇。所以你最多只能算对了一半。”

  被鄙视了,但没办法,他的确没拿到菲尔兹奖。但他拿过阿贝尔奖跟沃尔夫奖,不幸的是,对方这两个奖项也拿到了,而且时间还比他早……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发两篇论文?两篇论文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五页。”皮埃尔·德里尼忍不住吐槽道。

  从他的视角看来,第二篇论文的验证穿插到第一篇论文里,会让整篇论文看起来论据更充足,更完整。

  “因为他觉得要给课题组其他成员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这个理由非常棒!”洛特·杜根给出了一个说不过去的理由。

  迎着皮埃尔·德里尼探究的目光,洛特·杜根摊了摊手补充道:“好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才都是有特权的。想想你年轻的时候吧,难道你没有任性过?”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让皮埃尔·德里尼无话可说。

  是的,他年轻的时候那些大佬的确也一样很包容他。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让-皮埃尔·塞尔……还有许多当时的数学大师们都给他提供了许多帮助。

  甚至当格罗滕迪克退出数学研究之后,都依然在Wel猜想这块给了他许多帮助,且始终支持他独立进行研究。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这种横跨代数几何、数论跟表示论的多领域研究并不是主流,当时不管是他的导师还是他的同事都对他的想法近乎是无限的包容,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好吧,两篇论文我会一起尽快审核的。另外陶轩之教授对乔喻的研究很感兴趣,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话。”

  皮埃尔·德里尼最终如此说道。

  “陶轩之?好吧,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不错的审稿人,另外还有彼得·舒尔茨、安德鲁·怀尔斯、理查德·泰勒、安德鲁·格兰维尔,加上你,一共六位审稿人,正好够了。”

  洛特·杜根把他选的审稿人都一一列举了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在选审稿人这块身为数学年刊主编的洛特·杜根的确是专业的。

  审稿人中有数论的专家,代数几何与朗兰兹纲领的专家,模形式的专家,数学跨领域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计算与实验验证专家,足以对这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审核。

  是的,一篇论文六位审稿人这种情况并不常有,皮埃尔·德里尼觉得这两篇论文的确值得如此慎重的对待。

  毕竟这意味着数论研究将从这篇,不,是这两篇论文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认可了洛特·杜根的想法之后,皮埃尔·德里尼问了句:“他们都同意作为这两篇论文的审稿人了吗?”

  洛特·杜根玩味的看着老友,笑着答道:“当然,除了陶轩之我还没有通知之外,其他人都已经同意了。

  我跟他们说了,你对这篇论文的初评是如果文章是对的,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作,没有之一。所以别露馅了。”

  皮埃尔·德里尼怔了怔,然后表情快速恢复了自然……

  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发誓自己还没有说过这句话,毕竟他刚刚才初步看完论文,都还没有深入的进行计算跟推导。

  “我记下了,如果他是对的,我下次会在公开场合再说一遍。”

  皮埃尔·德里尼瞪了洛特·杜根一眼,回答道。

  好吧,有一个了解他的朋友其实也不错,因为他觉得这个评价其实非常……贴切。

  如果最后大家都挑不出文章有什么错漏的话。

  ……

  一个重要的公理体系框架搭建需要时间,证明需要时间,交给审稿人验证同样需要时间。

  所以乔喻投稿之后,就没再关注这件事了。

  一方面研究才刚起步,他还需要继续往后推进。接下来他还要引入一些更复杂的概念。

  比如模态卷积,这就需要把二维模态空间推进到三维模态空间。

  从二维推进到三维,同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证明的工作会更复杂一些。

  不过更复杂的其实还是验证工作而非单纯的证明。

  乔喻从洛特·杜根那里得知,他的论文最少会找四到五位的审稿人审核后,他就能大概判断出这篇论文最快大概也要在十二月末见刊了,甚至可能要等到来年。

  哪怕审稿人都很勤快,审稿大概也要两个月,然后再排版。

  按照乔喻的规划,第一批次的论文见刊之后再开始投第二批次的论文,就意味着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下阶段的工作。

  显然这个时间可以说相当充裕。

  第二批次的论文乔喻依然打算分成两篇,也依然是他跟陈师兄互为第一作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偶尔能发一篇四大顶刊,人家会觉得这人也就是走狗屎运了。

  但如果能持续的发顶刊,才会让某些人发现这位大佬必须得供起来……

  顺便还能为自己的课题打打广告。正如他跟洛特·杜根说的那样,整个框架他可能要花十篇以上的论文来构建。

  前期的工作量还不算大但一旦开始把群论、图论这些东西都引入到框架内的话,各种验证工作将会成倍的增加。

  原因也很简单,在引入这些复杂的理论之后,就必须要把模态空间推向更高维。

  当群论和图论扩展到高维模态空间时,验证每个定理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

  最简单的例子,验证一个模态路径的群对称性可能需要检查所有维度上的相互关系。

  更别提群论和图论本身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将它们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就需要证明一些跨领域的性质,例如群表示在模态路径上的作用。

  工作量成倍的增加,到时候就算是把陈师兄把头发全部献祭,甚至活活累死,也不可能在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时间里完成那些繁复的验证工作。

  所以一方面陈师兄能得到他想要的,另一方面陈师兄也是课题组对外的一个活广告。

  看吧,来乔喻的课题组,发顶刊就跟玩一样,一年甚至可以发两、三篇。

  乔喻甚至都不担心一作分不过来。

  道理也很简单,经过这段时间不断地扩展跟补充,乔喻觉得这套公理体系完全可以做成高度公理化跟模块化的理论。

  比如他把针对群论模块的证明工作完成之后,那么针对群论引入的各项工作验证,完全可以分成数篇论文。

  模态空间的对称群与几何结构、模态路径的群轨道与周期性、群表示在多维模态空间中的作用、模态卷积的群论验证、群作用对模态密度函数的影响、具体数论问题的模态空间群论描述……

  真的随便想想,乔喻都能找到成堆的研究方向,而且每个方向都能涉及一个独立的问题或工具,全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他还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分类。因为这些命题都集中到一篇论文里,太大了!更不利于传播。

  分开反而能显得很精简,其他数学家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文献。

  这些命题足够喂饱一个庞大的课题组了。就好像他之前跟老薛说的那样。

  如果有一天成为数学界的领袖了,掌控了无数的资源,但同时有两个亲近的人成就差不多,位置只有一个怎么办?

  乔喻当时的回答是,把蛋糕做大。大到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吃不完,就不存在这种可笑的问题了。

  当然,蛋糕也是要跟能力相匹配的。到了后期,那就只能是有能力就能拿到研究课题,验证成功就上位。

  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自然会被课题组淘汰。

  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来为他的理论框架做繁复的验证,他就能抽出时间在博士毕业前把田导要求他做的命题做出来。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跟黎曼猜想。

  当然这些野心,乔喻并没有对外公布。甚至没跟田导跟袁老提这些事情,毕竟前期的工作没那么多,相对而言其实很轻松。

  现在也没谁觉得这个命题能在一年内发数篇顶刊。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