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三姓家奴!> 第七十四章出乎所料,又不完全是(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十四章出乎所料,又不完全是(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喝了一顿大酒醉生梦死,感受了桓家王爷们这奢靡腐化的生活之后,刘绛第二天就回到东府城编练新军。

  此时他统辖的队伍已经全都回到了东府,此前戍守台城以及石头城的队伍全部归建了。

  李曜和庄骏因为这次留守建邺的功勋,也全都升职了,刘绛对这两位也自然很大方,送了不少东西。

  在处理了桓瑛、桓续等人叛乱的收尾工作之后,借着李氏子弟和寿春留守人员大量进入建邺之后,李如愿开始着手重新整编建邺以及周边的军队。

  名义上,李如愿作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是军队的头号统帅。

  而建邺加上京口以及周边的卫戍军队,总数已经多达十二万人。

  这十二万人包括李氏起兵的八千本部,四千废奴投军,一路南下的降兵万余,以及后面在建邺缺粮时候招募的两万新军,余下的就都是齐王的赠礼,东郊之战降兵就有好几万,后来齐王树倒猢狲散,其余众因为家眷问题也都陆续来投。

  李如愿最初是将这多达八万人降兵分散重组,以本部驱使,攻破台城包括后面夺取合肥全都是这些降兵为主力。

  如今解决了淮南,建邺的安全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当初临时作战的组织架构就不太适应眼下的需求。

  所以重新编组军队,理清各军数量和编制就势在必行了。经过大将军府的仔细考量,最终制定了新的架构。

  李如愿仍旧是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天下军队的最高统帅。

  同时十二万精简整编,中军有三万八千人,分为台军、和前后左右四军。

  台军也就是禁军,负责台城和都城守卫、总数一万八千人,分别由左右监门将军,左右武卫将军,左右卫将军统领。

  宫禁则依然是由中领军李煦监管,李煦虽然不是直接统兵,但却宿卫宫中的轮番顺序,以及诸多事宜都是能够直接插手的。

  而出任台军六将的也都是大将军府的嫡系。

  左监门将军李侃,这是李如愿从子。

  右监门将军韩智积,这是李如愿的侄女婿,北军集团重要将领,合州刺史、镇北将军韩崇的儿子。

  左武卫将军李葵,李如愿从子。

  右武卫将军毛谆,骠骑将军毛襄的之子,李如愿的外甥女婿。

  左卫将军李曜,李如愿的亲军校尉,李氏族人,原本给刘绛当副手,此战后李曜自然也是要高升的。

  右卫将军薛士英,李如愿的外甥,其父薛道元是李如愿的姐夫,早年病逝,李如愿养大的跟亲儿子也没啥区别了。

  除了台军以外,前后左右四军各督五千兵马,分别驻守建邺周围。

  分别是前将军王伏宝,左将军柳贵,右将军左孝成,后将军桓世超。

  王伏宝和左孝成是李家部曲出身,庄辅此前为历阳太守,曾献计李如愿迅速夺取采石。桓世超和柳贵则是齐王桓琰部将,东郊之战被俘后归降,这次也得到任用。但其麾下将校多为北军嫡系,李如愿虽然任用,但也并非没有提防。

  建邺地区的中军,全都归新设置的京畿大都督李岳统辖。其余各部,精选三万人,成立北府军,由大将军李如愿亲领。

  外军之中还包括:骠骑将军毛襄统兵一万五千人,镇军将军袁凤举统兵万人,龙骧将军刘绛统兵八千,荡寇将军张子悦统兵八千。

  这次确定的军额,也就代表着大将军府日后会按照这些编制发放军械、粮饷。

  而刘绛也同时被委任了新的职务,江夏太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