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决定了山东盗贼在交通方式上更多依赖马,以提高机动速度。
马越多,名声越大,留给官方和民间的印象就越深。
故而山东马虽然不多,但一旦被盗贼搜罗到马并发展成马队,极易造成响马横行的假象。
鲁西和西南地形又有不同。鲁西南属黄淮平原地貌,黄河自鲁西南进入山东,古黄河经常改道或决口。
古代气候条件与近代并无多大差异,治黄技术更是不如,决口势必更多。
再加上古时鲁西湖、泽甚多,隋唐之前,黄河下游的一个巨大湖泊,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现在的巨野县城向北一直到现在的梁山县北。
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现在的巨野、郓城、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积成了平地,北部则成了梁山泊。
《水浒传》描述的梁山聚义虽然有很多想象成分,但确实也反映出,河网交错、湖泊密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盗贼窜伏来往。
山东之盗,总体上胶东较少,鲁中和鲁西较多。
同省而有如此差异,主要是受气候和农业条件影响。
山东中西部是传统农业区,洪水、涝渍和干旱灾害都很频繁和严重。
清代268年中,山东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更要命的是鲁西南是传统的人口密集区。
黄河入鲁第一站曹县,隋末义军猛将单雄信、唐末黄巢的家乡,几乎都是受灾专业户,每逢大灾,便要出现大规模饥荒。
当地流传过一段顺口溜:“一年决,二年荒,三年四年吃不上。”
频繁决口导致黄泛区农民无法生活,要么流浪他乡,要么群起为盗。
由于鲁西南、鲁西北地区处在多省交界处,官府的控制力较弱。
山东官府追剿,要么逃入河南、江苏,要么避入河北。
彼处来剿,再窜回山东,所以成了久治愈之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有位官员总结过,山东“盗贼之起于郓巨,盛于菏曹,南扰归德,东走丰沛,而东北蔓于兖沂、泰安诸属”。
各省边境的盗贼也往往互相勾结,难于扑灭,以致鲁西多盗成俗。
而来往于多省之间,无疑要借助马力。形势之需,迫使山东盗不得不到处购买抢掠马匹,以作流窜之用。
其余如沂州属之幅匪、武定属之枭匪及土匪、骑马贼,随地皆有。马贼来去如风,极难追捕,一来二去,各处盗匪竞效仿,响马之名,也渐渐闹了出来。
强悍爽质的民风社情也是关键,同样是农业大省,同样灾荒频仍,河北河南就没有山东类似的情况。
虽然山东盗多成习,但并不代表山东人民天生就爱当强盗。
之所以老是出响马,主要原因还是天灾人祸交加,逼得人们吃不上饭,这才相聚为盗干没本儿的买卖。
所以当初魏忠贤之所以将裁撤山东军这么大的事情交给韦宝办,并没有打算韦宝能捞到什么便宜,绝对是想给韦宝一块硬骨头啃。
在魏忠贤看来,给韦宝画了一个他能解决好山东问题,裁掉山东军五万人马,再裁掉蓟辽五万人马之后,才能当上海防总督的大饼。
海防总督是大饼,其他都是硬骨头,换言之,魏忠贤并不觉得韦宝能吃到这块大饼。
山东军和蓟辽、辽东的兵马都不是好裁撤的!
韦宝担心事情闹的太大太急,会把山东变成响马王国,李精白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李精白听儿子说了这个消息,首先是震惊。
李精白觉得以韦宝展现出来的高超手腕,不该做出这么傻的事情来。
“爹,现在该怎么办?”李鹤荪也担忧的问道。
李静站在一旁不吭声,这几天她一直想着刘养噩的事情,不知道刘养噩现在怎么样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