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0660 小韦探花】(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660 小韦探花】(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新笔趣阁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

  一般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有个十年官场经历,不得罪什么大人物,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相当大。

  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

  韦宝今天能进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层面,怎么能不激动?

  “今科的探花郎是韦宝!”宣读圣旨的官员终究说出了那个名字!

  是韦宝?

  是韦宝?

  所有人几乎都是问号。

  虽然大家都曾经想过可能是韦宝,但真的确定了的时候,没有哪个人不是满腹狐疑的。

  就包括吴三辅也很惊奇。

  韦宝的事情只会对吴雪霞说,一般与吴三辅无关的事情,是不会主动告诉这位老哥的。

  一方面告诉他没啥用,另一方面怕他大嘴巴,忍不住说出去了。

  众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都看向了韦宝,韦宝虽然不意外,他早已经知道,但面对众人一起投来的目光,还是禁不住红了脸。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