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0935 曹文诏的证明】(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935 曹文诏的证明】(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新笔趣阁ddxsku起点文学
  bxwxx,最快更新明鹿鼎记最新章节!

  因为韦爵爷的关系,原本历史中的柳河之战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

  但是,历史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没有了柳河之战,韦爵爷却在不经意间让曹文诏这一小股骑兵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曹文诏可以证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一次。

  而且这一次的证明机会很不错,蒙古人,建奴,宝军,加上大明边军,四方面的人马都将在一个战场上作战,一战获胜,便可以名扬天下!

  实际上,曹文诏出关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感激韦爵爷的知遇之恩,给了他们不少马匹和银子,粮草,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曹文诏想在关外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证明大明边军也是有能打的军队的。

  实际上,曹文诏这一路小股人马,也的确是大明边军当中,包括蓟州军,包括辽东军,精锐中的精锐,说是最精锐的一路人马也不为过。

  关宁军这个概念其实是不准确的,自广宁丢失,明朝关外只剩下了山海关。

  孙承宗督师期间,具有了关上,关外的概念,最后以袁崇焕划分关外信地为始,那时候,才算具有了关—宁这个概念,关宁这个词第一次被联用是在天启六年,

  那么之前王在晋,孙承宗的军队,究竟做怎样一个名字。

  实际上在后世,大部分人认为关宁铁骑是指吴三桂的人马。

  《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的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

  而夷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明季北略》对于吴三桂的兵力是不是夸张了且不讨论,“夷丁突骑”显然是少数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

  那么明朝后期的精锐铁骑,真的要依赖异族来组建吗?

  但把“关宁铁骑”视作对明王朝末期关宁军中精锐骑兵部队的一个泛指的话,其中大部分还是汉人。

  “夷丁突骑”,只是关宁铁骑的一部分。

  按《顷见新略》说法,“奴步善腾山短战,马兵弱。叶赫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骑,北畏奴步”,建州女真以步兵见长,骑兵实力甚至不如叶赫。

  在后来与明作战中,建州主要使用的还是骑马步兵战法。

  而明王朝后期虽然骑兵数量不多,质量却很可观。

  明代马铠覆盖面积下降,更注重骑兵的机动性。

  由于九边对抗蒙古人的需要,骑兵比例大为上升。相比两宋和元初常使用的全覆盖式马铠,明代重骑兵基本都是半具装,而同时具备骑射能力,很多人还装备了火器。

  明代也有覆盖比例较大的马铠,但很少。

  在元初,蒙古骑兵也多有使用全覆盖马铠者,但明军骑兵比起蒙古人又更重视格斗,擅长骑枪冲锋。

  但入明之后,火器同样有破阵作用,且明朝的敌人中使用步兵方阵的较少。

  从壬辰战争的情况来看,使用半覆盖马铠的重骑兵,冲击日军这样质量较低的步兵方阵,穿透力、破坏性依然可观。

  由于蒙古人的马匹数量优势,能够快速聚集优势兵力犯边,迫使明军骑兵必须具备以寡击众的能力。

  明军骑兵训练时重视夹枪冲击的训练,《武艺图谱通志》载:“柄长十五尺,其法初出马。右手执辔。左腋挟枪。作新月上天势。右手执前。左手执后。高擧过额。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后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换执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枪。右内挥一次。左内挥一次。如是者无定数。”

  显然,集群持枪冲锋的明军骑兵,其势如枪山密林,森森而至,能令偏向于机动作战,不擅长打硬仗的蒙古人恐惧。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总兵王效以800精骑击退万余蒙古人,类似的战绩在明朝历史上不胜枚举。

  大将马芳甚至多次率精骑深入蒙古高原,击败蒙人优势兵力,甚至俺答汗本人。

  由此可见,明军骑兵的决死突击战术是很有效的。

  而辽东军、关宁军中既有大量精锐家丁骑兵,也有享受朝廷财政倾斜的常规骑兵部队,其骑兵战斗力应当是可观的。

  其中虽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绝大多数还是汉人。

  那么,明军骑兵对建州作战表现如何呢?

  按《明史·贺世贤传》:世贤驻叆阳,闻变,疾驰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级,进副总兵,铁岭被围,世贤驰援,城已破,邀获首功百余级。泰昌元年九月连战灰山、抚安堡,获首功二百有奇。

  贺世贤数次以小规模的骑兵部队发起突击,击败后金,史称“数角斗有功”,显然这些战绩是通过近战格斗获得的,且其中一些战斗对手很可能是努尔哈赤本人。

  贺世贤斩首接近500,而斩首往往少于实际歼敌,歼灭女真人当在千人以上。

  虽然建州步兵善战,但贺世贤的战法以突袭为主,建州步兵未必能成列对抗。

  如铁岭之战,应当是趁建州军刚刚攻破铁岭,突然从背后袭击,以强悍的冲击力斩杀敌军。

  由于明军重骑兵使用半覆盖马铠,负载较轻,反而利于在作战后快速脱离。

  广渠门之战时,袁崇焕率领9000名关宁军精锐骑兵疾驰至京师,以下马作战为主的方式打退至少一万以上的后金兵,则证明关宁军精锐骑兵的步战能力也可圈可点。

  由此可见,虽然没有全覆盖的马铠,但“关宁铁骑”应当是一支类似唐朝重骑兵的部队,既能骑射,更强于格斗,其决死冲锋威力甚大,下马步战战力亦可观。

  在松锦大战后,吴三桂以较少的兵力和资源,仍能坚守宁远两年,多次挫败满洲的进攻,也显示出“夷丁突骑”作为关宁铁骑的余晖,战斗力是可观的。

  不过,明末极为腐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内忧外患,关宁铁骑在内的精锐骑兵虽然强悍善战,但实际战兵数量终究有限。

  而军事化运转的建州,在步、骑、炮的配置上则全面均衡。

  加上中枢指挥的失误,明王朝仍然对后金往往战败。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时候后金甚至未能拿下宁远,是吴三桂主动放弃宁远入驻山海关。

  由此而论,虽然“关宁铁骑”在编织上并不存在,但关宁骑兵确是明末的强兵。

  可再强的兵,没钱,也没人好好用,又能如何呢?

  曹文诏这一路,不管是步军还是骑兵,都装备了三眼铳。

  步军几个人一支,骑兵人手一支。

  这在明军边军当中都属于顶级装备了。

  否则即便是三眼铳,也不会装备这么多。

  这都是因为韦宝除了钱的缘故。

  其他的蓟辽边军也有三眼铳,养不起,没有那么多。

  主要是没有那么多的火葯。

  曹文诏有了银子,便向蓟辽督师府的营造处多花了一些钱,多弄了一些火葯,索性就将附近几座军营的友军的三眼铳都借过来了,因此装备不错。

  明朝三眼火铳,在当初关宁铁骑抗倭援朝,硬刚八旗用的就是这个。

  冲锋的时候连开三枪,近身的时候换个握法就是一把狼牙棒,非常牛叉的装备。

  宁锦和广渠门之战,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人至少表现比起其他明朝正规军强多了,比如后来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等等。

  按照历史记载,和后金对阵还能不败的明朝正规军,也就是袁崇焕时期,洪承畴松锦大战前期算,后期被打崩了。

  袁崇焕算是很厉害的角色,如果还是袁崇焕镇守辽东,皇太极不会再有机会入关。

  崇祯二年,皇太极的冒险入关也是皇太极的一次战略尝试,如果崇祯不瞎操作,皇太极能平安回去都是天佑了。

  所以明军边军是不弱的,也有骑兵,骑兵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精锐,几千人是能凑出来的。

  按照习惯上古代的划分是1840年之前算古代,之后算近代。

  韦宝觉得在华夏古代,综合实力最强的军队无疑是明军,不但禁军三大营之一神机营是全火器装备,就算在之前的常规战争中,火器也广泛的应用到了明军战斗中。

  明军的建制是“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从短的手铳到重炮一应俱全,甚至早都不用的战车都被拉出来,与火器配合,类似于原始步兵车、小坦克,小装甲车,比如什么先锋霹雳车等等。

  各类火器、战车名字太多,《明史.志六十八.兵四.火器》当中就记载了各种玄妙的武器。

  比如天顺年间发明了一下发九发的手持小喀秋莎九龙筒、总督军务翁万达制造的,现在已经被渥太华公约禁止使用的“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捧雷飞,俱便用。母子火兽、布地雷砲,止可夜劫营。”

  这样碉堡的地雷,还有御史张鐸进献的十眼铜砲、四眼铁枪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会造的武器。

  在战术上,朱元璋干儿子沐英在扫平叛军的过程中发明了类似于百年后织田信长的“三段击”的战术。

  “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明史.沐英传》当中有记载。

  后来朱棣征漠北的“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战术。

  加上后来明军又朝老外购买了“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天启中,被授予大将军号,遣官祀之。

  牛叉大炮,成立了史上第一支有建制的炮兵。

  在步兵上,明朝属于比较积弱的了,但是前期十个月朱元璋就能把元朝打出北京,说明步兵也差不到哪去。

  而且后来的俞家军,戚家军也相当威猛。

  明朝之所以强大,骑兵是功不可没的,按说元朝骑兵起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不照样被常遇春徐达蓝玉等追着满世界跑。

  后期的关宁铁骑也照样把八旗军打的没脾气。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