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答应了这个姓韦的,你帮他办路引吧!”杨弘毅对书办道。
书办点头称是,接着请示道:“大人,要按照多大的份额抽成呢?估价的时候,要高估一些,还是要低估一些呢?”
吴家来办路引,通常是货物估价的两成,而且吴家的货物估价,要比市面上的进价低上一些。
“正常估价吧,抽五成!”杨弘毅对韦宝的印象不错归印象不错,但是赚起钱来,下手却是极黑的,要是按照这个抽成比例,韦宝的生意,利润将微乎其微。
比如韦宝这批货是5000两纹银的购入价,如果卫指挥使司负责办路引的书办估价也是5000两纹银的话,再按照五成抽成,韦宝办路引就要交纳2500两纹银!就算是货物能卖出10000两纹银的翻倍价格,刨去5000两纹银的成本价,再刨去2500两纹银办路引的花销,就只剩下2500两纹银的赚头了,这还不包括运输费用,这年代运输费用才是大头,还有购买时候和销售时候产生的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每过一道关卡,还得让下面那些官场底层人物分上点儿好处,一道一道关卡,路越长,分出去的就越多,稍微控制不好,就要折本!
书办点了点头,杨大人开出的价钱非常苛刻了,和通过正常申请,想要到关内做生意的商人并无二致,这等于是没有走后门呢,道声清楚了,预备告辞离开。
杨弘毅的算盘是,你卖我‘灵药’可没有让多少银子呢,如果以后你多让我一些银子,我下回也让你一些,却不免有些担心,是不是要的抽成太狠了些?怕韦宝因为入关做生意赚不到钱,以后就不来开路引了怎么办?不行不行,至少不能让这个韦宝亏本。
“等等,还是抽四成吧!抽五成是太多了些。照吴家的两倍抽便可。”杨弘毅居然有点‘良心难安’,主动让步了一点点。他和吴家之间达成的抽成比例,那是各方势力综合博弈,最后形成的结果,韦宝可没有这种影响力,定价全凭杨弘毅的一念之间。
“是,谨遵大人吩咐。”书办赶忙躬身答应,这才离去。
山海关没多大一点,书办很快返回了卫指挥使司向刘春石回复。
刘春石和范大脑袋只负责和办路引的人接洽,并不具有讨价还价的权限,依着韦公子事先的吩咐,带办路引的两个卫指挥使司的书办一道回山海楼,准备会合了韦公子,一起回金山里去。
如果是别的商号,就不用如此费事,因为有实力将生意做到关内外的大商号一定是在重镇有铺面的,哪里像刚刚起步的韦宝,货栈只能放在乡下,而且还只能暂放在马厩中。等到路引开具出来,还得让书办带回山海关给杨弘毅签字钤印才能生效,还得让人再从山海关拿回金山里。在大地方没有个‘办事处’的确很麻烦。
几个人抵达山海楼的时候,韦公子和芳姐儿仍然‘用早膳’未归,孙九叔正在生闷气,不知道两个人的早膳吃到哪里去了?孙九叔甚至担心,别吃顿早膳,把娃娃吃出来了吧?
韦宝和芳姐儿自然不是忙着去‘生娃娃’,而是遇到困难了。
脚行的张师傅是个三十左右的粗犷男人,比韦达康小不了几岁,但是一张脸却要比乡里人更饱经风霜,倒像是四十多岁的汉子,举手投足间给人感觉很稳重,很实在。
芳姐儿之前说脚行的张师傅人不错,那是基于江湖道义的口碑来说的,张师傅是老实人,认识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但是这样的‘好人’,通常有一个共同点——胆小怕事,至少相对于‘灵活’的人,他们要胆小一些,他们的人生信条以稳健为主。
张师傅听韦宝和芳姐儿说明来意,头便摇的像是拨浪鼓一般,“公子,芳姐儿,不瞒你们说,山海关就这么点儿大,公子和吴家那批货的事情,我们都听到风声了,公子有本事拿吴家的货,是有大本事的人,可我们只是靠力气吃饭的苦力,哪里敢得罪吴家?漫说得罪吴家这等达官贵人,就是得罪一个小吏,都能让我们这样的人在这一块待不下去。我可以说,整个山海关,甚至整个永平府的脚行,一定没有人敢接这笔生意,除非不想活了。”
芳姐儿无奈的看向韦宝,她也没有办法了,脚行师傅的确有他们的难处,芳姐儿知道张师傅说的都是实情。这种局面,芳姐儿之前大概就料到了,没有想到对方还真的一口回绝,如果没有脚行帮助,芳姐儿觉得韦宝单单凭自己找几个乡人拉货,肯定是有去无回。
韦宝也没有什么办法,人家不肯去,还强拉着人家去吗?看了眼芳姐儿,并没有做声,脑子在飞速想主意,却一时之间一片茫然,他不算是一个有急智,聪慧无比天赋高绝的人,韦宝只是一个普通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