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0958 丁绍轼】(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958 丁绍轼】(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新笔趣阁ddxsku起点文学
  

  幼时胸腹有七个黑点,联缀酷如北斗星。幼即颖异,善于作文,文不矫揉造作,意赅言简。

  性格长益深沉,有气度。

  *历二十*,1594*选贡,二十二*应天乡试中举人,*历三十五*,1607*,四十三岁时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越三*,1610*,授翰林院检讨。

  丁绍轼的升迁路线几乎与韦宝一模一样,但韦宝比丁绍轼当时的*纪整整小了三十岁。

  有时候,丁绍轼自己也会感慨当官要趁早。

  包括丁绍轼在内,所有人都知道韦宝是前途无量的。

  韦宝即便从现在开始,不依靠任何人,只要不犯下弥天大错,三十岁入阁,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丁绍轼当官之后,先是接母亲到京城生活。

  无多时母亲病故,便告假扶棺回故乡安葬,守丧三载。

  服丧期满,回京任原职,奉使册封华阳王入楚。

  完成派遣任务后,顺道回乡拜谒父母墓,又以患疾病为由在家乡居住两*。

  得诏命回京,领取两*供俸。

  随即被任命为起居注。

  *历四十六*,1618*,典福建乡试。

  继之又以病假在贵池休养三*。

  这三*他认真阅读“二十一史”以为复职时实用。

  并注意留心时政,揣摩国家大事。

  熹宗天启二*,1622*春,朝廷召其还京任职,绍轼以病辞谢,上不允。

  天启三*擢宫侍,天启四*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绍轼说话声音洪亮,每讲经史及《帝鉴图说》都深入浅出,皇帝听了高兴。

  一天,熹宗偶感小疾。

  绍轼因《帝鉴图说》有唐明皇遣归方士一篇,就其中清心寡欲,节饮食,慎起居数语委曲陈说。

  熹宗为之动容。

  又一日,讲“博厚、高明、悠久”《书》义,引高帝事为配合,熹宗称赞曰“诸臣所进讲者,朕率不能晓,独此高鼻,指绍轼大声有髭髯先生进讲,朕能具悉。”

  天启五*,1625*春侍幸太学,帝赐坐于堂上,众臣为他高兴。

  这*八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首辅是昆山顾秉谦,次辅是南乐魏广微、周如磐。

  周如磐分管绍轼的礼部工作,故绍轼位居其后。

  绍轼因能力强、业绩显,晋升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熹宗给四代诰命,荫一子任中书舍人,并赐坐蟒银币。绍轼上疏辞谢,帝不允。

  所以,丁绍轼也属于火速升迁的人,很晚才中进士,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手里,因为给皇帝讲学,与皇帝有了接触,才获得了火速升迁的机会。

  这一点,也与韦宝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属于得到了盛宠的人。

  丁绍轼感谢皇恩,就国家如何备战备荒,防御外族入侵,尤其是京都的安全给熹宗朱由校上疏,阐述自己的宏观高论。

  疏云,京师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比京师更为重要。

  要使京师固若金汤,应是守有守之兵将,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粮饷、物资,而积谷储饷为京师安危第一等要事。今日京仓所积之粮,除本*正常支出外,能有多少积蓄,皇上应该问一问,做到心中有数。守城之兵将,谁分管何地、何事,*一战事发生,出现**,谁接递谁,皇上也应过问,以做到从容递迁递去。

  至于文武**之任职,应该将其姓名一一书写在御屏之上,各司其职。管理兵器者,应知兵器之详细数;操练兵马者应精通战略战术;管理粮饷者应知晓补充粮饷的来源和运输渠道,管理**者应做到安全*无一失。

  对多*忠于职守者要嘉奖加衔,工作成绩出色者要越级提拔;对忘乎职守者,要罚无赦。若如此,则兵无不强,国无不富,守无不固,战无不胜,京师形势当是安定无虞。

  熹宗大悦,以绍轼为忠恳为国,对丁绍轼大加赞赏。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