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1月1日,上海电气公司改组,成立新申电气公司(New 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供电路灯增加到72盏;1893年8月20日公共租界工部局以银6.61万两,收购新申电气公司全部产业,并成立工部局电气处。这才建立3设备容量为197 KW的中央电站,供123盏弧光灯和6325盏白炽灯照明。后因用户增加,又耗银2.5万两,在斐伦路(今九龙路)30号动工建造设备容量为298.5 KW的新中央电站, 1896年5月21日落成发电。1901年6月,电站开始日夜供电。
到这时整个公共租界的发电量不到300KW,还没有上海新区的发电量多,仅仅只能供应公共照明,因此如果能够在上海新区修建一座1000 KW级别的发电厂,不仅可以满足上海新区的用电量,还可以向上海租界提供电力,并收取费用。
第二是在上海成立一个建筑工程公司,因为现在上海的基础建设的工程量极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如果还是从青岛派遣建筑工程人员,在手续、納税等方面都太麻烦了,不如直接在上海成立一个建筑公司,或者是在上海成立一个分公司,就要方便得多了。而对上海新区政府来说,指挥起来也更容易了。
第三是杨育新希望能在上海成立一个制衣厂,按照旧时空的时装样式生产服装,作为上海新区下一步的拳头产品,并且引领上海的时尚。
华东政府在青岛、天津都有制衣厂,但主要是对内销售,即生产军装、工作服、学生服等,真正推向市场的服装并不多,除了产能不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有限,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习惯于扯布做衣服,虽然花功夫费精力,但却是最便宜,因此做衣服是这个时代中国妇女必须掌握的技术,一如旧时空里80年代的中国妇女都要会织毛衣一样。
但上海的环境不同,由于受租界经济的冲击,上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虽然并沒有完全瓦解,但己不占主要地位,而且从整体来看上海地区的收入较高,有钱人较多,对成品制衣的需求量很大,加上上海风气开放,对欧洲款式的西服、礼服、长裙、制服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因此杨育新认为现代时装在上海应该是有竟争力的。而且杨育新还打算举行时装展览,甚致组建一支模特表演队,再选几部合适的电影,来推广这些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