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本事,你就拿出来,武德军中从来都只尊敬有能力的人,本事不够的,那你就老老实实当大头兵,也可以积攒一些军功回馈家人妻儿。
至于连平时的训练都通不过的人,那就只有剔除出队伍了。
这一点是很严格的,从来不会因为人情面子事儿而影响了武德军的建设,武德军上战场的机会很多,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将来上战场的时候,站在你身边的生死相依的战友是一个废物。
费尘发现的这件事,催生了他第三个办法,杨怀仁之前只觉得这是一种武德军中军卒的福利而已。
他们的子侄里边有合适的,送到学院里不论学手艺还是学军事,将来都能有出路,钱不必再做贫苦人。
当然,从一开始学院建设的时候杨怀仁也想过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大批的军事人才,但这方面受到了官家和枢密院的警示,所以只能当做一种试验,在限制人数的情况做一些试点而已。
费尘能看到杨怀仁的想法,说明他很聪明,而且之前是什么情况,他也不可能一无所知,既然在这个时间点再提出来,应该是他想告诉杨怀仁,这是个好法子。
以前也许因为官家和枢密院那些大佬们的顾虑,没有让他把事情做大,可现在不同了,时机似乎也很好,杨怀仁可以放心的把试点做成常例。
如果将来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军事人才足够多,不论是文职还是武职官员,就有了常规的补充方式。
这比让那些待招的文人担任军中文职官员,还要好很多,那些待招的士人还需要一个心理和身体适应的过程,而从学院走出来的,连适应和磨合的过程都省了。
杨怀仁感觉和费尘聊天非常舒服,很多事费尘都想到了,甚至想在了他前头,基本上他想杨怀仁献上的这些计策,都解除了杨怀仁很多方面的忧虑。
当然,事情也并不是想法了方法,找到了方向就能顺利实现的,中间的过程,同样要经过不断的修正和适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这样的做法,已经是一场军官制度的变革了。
杨怀仁现在再回头看费尘一开始主动要求进入军中任职的事情,便明白他绝不是心血来潮而做出的仓促决定了。
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杨怀仁自然喜欢,只不过现在费尘现在是文官圈子里炙手可热的人物,如果杨怀仁把他弄到军中,必然也会受到很多文官的不满。
他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想听听费尘自己的意思。
费尘也明白杨怀仁这是抬举他了,通过接触,费尘觉得杨怀仁是个有才华的人,绝不是某些文官私下里议论的那种只是指望官家的恩宠才混到这个位置的那种不学无术之人。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杨怀仁非常坦荡,对下属又平易近人,是个是英雄重英雄的惜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