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必乱。
若是能够将洛阳的皇帝推翻了,那齐王与河间王,或者与成都王这些汉人宗王,肯定会为了那个皇位打起来。
待汉人的实力消磨得差不多了。
不仅仅是并州...
司州,幽州,豫州,徐州...
十三州之地,我刘渊都可以争一争。
毕竟我刘渊姓刘,也算是大汉之后,从晋朝拿回我老刘家的地盘,那是名正言顺的。
虽然他与汉室宗亲没有半点关系,但并不妨碍他扯起汉朝的旗帜出来。
一想到未来的事情,便是刘渊,都有些热血沸腾啊!
大业。
这是大业啊!
“大帅,此事还需要仔细斟酌,汉人的事情,我们最好还是不要掺和得为好。”
呼延翼...
他这个岳丈还是这般谨慎。
老一辈的人谨慎,倒是不无不可。
他的儿子,是怎么想的?
“玄泰,你如何看?”
刘和被刘渊突然一问,愣了一下。
什么我如何看?
他眼珠转动,脑袋里面已经是在进行头脑风暴了。
良久之后,刘和才有些谨慎的说道:“孩儿以为,外公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有道理?
有个屁道理。
刘渊轻轻摇头,但嘴上倒是也没有说什么。
“你回府去,先想个十日,十日之后再来见我。”
禁足十日?
可...
为什么?
刘和心中疑惑,但他却是不敢忤逆刘渊的意思。
“诺。”
他嘴上虽然是答应了,但是心中却多是不服气,以及...迷茫。
想?
我想什么啊!
这个与汉人作对,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现在匈奴在并州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应该是步步为营,外公所言,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这种想法,刘和也只敢在心中想一想而已,真正让他来说,他是万万不敢的。
刘和退下之后,刘渊轻轻摇头。
他的这个儿子,能力还是不行啊!
他还有一个儿子刘聪,能力应该是要比他的这个大儿子要强上不少,但是现在,已经是在成都王那边了。
比起冲劲来说,刘聪比之刘和,要强上太多了。
刘渊眼神闪烁,他现在想的,已经是之后的局势了。
出兵....
他自然是可以出的。
他在魏郡劫掠了不少人口,听说现在魏郡又重新来了人,那便又可以劫掠人口了。
在魏郡这边搞出动乱出来,他也算是兑现了齐王的承诺了。
.....
另外一边,拓跋鲜卑西部也是得到了齐王的信件。
拓跋鲜卑,如今已经取代了西汉时期的匈奴,成为北方势力最大的游牧民族了。
说起鲜卑的历史,已经是可以追溯到东汉的了。
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
据《魏书·序纪》载,鲜卑之先“积六十七世”,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所谓“国”,当指氏族集团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较小的家支。
毛似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所称“皇帝”,为拓跋珪时追尊。
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
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泽地带),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当时拓跋鲜卑还过着“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游牧生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推寅后又经六世,至献皇帝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
另一方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扩张势力,就必然向南扩展,遂准备第二次南移。
由于年老体衰,乃以位授子圣武帝诘汾。
诸汾遵命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
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