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跟着梁远迈进器件实验室的侧门,器件实验室和芯片、燃机实验室一样,也是采用了大面积的透明穹顶,日光从实验室顶棚的特制玻璃处洒下,照在车间浅绿色的防尘地面上散射着青翠的反光,给人以一种踩在草地上的错觉。
梁远从大衣兜里又掏出一张卡片回手插在门边的一个卡槽当中,伴随着一阵低沉的“嗡啪声”,挂在屋顶承重结构上的数排高压灯亮了起来,本就采光良好的车间顿时变得纤毫毕现。
祁连山看了看那张插在卡槽中的卡片好奇的问道:“刚才开门也是用的这个吗?”
梁远伸手从大衣口袋里拿出那张开门的卡片递给祁连山,说道:“不一样的,开门的是浅蓝色,供电的是浅红色。”
祁连山接过那张浅蓝色的卡片,在手中翻滚了几次,和插在墙上卡槽的浅红色卡片一对比,祁连山才发现浅蓝色卡片的厚度大约能有四、五毫米,远远厚于浅红色卡片
“小远,这张两张卡片的厚度不一样啊”祁连山问道。
“呵呵,老祁有没有发现这两张卡片使用方法不一样。”梁远说道。
祁连山略一沉吟才想起来,梁远进门时卡片和镶嵌在门边感应装置根本就没有接触,只是晃了晃门锁就应声而开。
祁连山指了指插在卡槽内的浅红色卡片说道:“一个和感应器不用接触,一个得和感应器接触。”
“老祁观察的还是很仔细的嘛。”梁远说道:“浅蓝色的是芯片实验室弄出来的叫做射频识别的新技术,浅红色的卡片是国外比较流行的ic卡。”
射频识别技术起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飞机这一新型战争工具投入使用,在天空中如何分辨敌我成了一个难题。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大英帝国创造性的将类似于电子标签的设备贴在飞机上,当发射特殊频段的电磁波进行扫描时,贴上标签的飞机会反射回相应的信号,没贴标签的则没有任何信号回馈,这样就把敌我简单的区分了出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射频识别的理论逐渐发展完善,设备也越来越小型化,等迈入八十年代末期,国际的主流大厂已经能把射频电波的发射和接收集成到小小的芯片之上。
南湖科技园做这个,最开始是为了在机头上显示机车信号,解决司乘人员在了望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准确得知信号机所显示信号的问题。
等到梁远介入同盛京信号厂之间的合作,搞出ltcs系统之后。轨旁的应答器成了整套系统的核心,因此作为应答器核心的射频技术更成了重中之重,王欣带着科技园经过七拼八凑之后,约有五十人的研发团队,只用了半个月就用独立的分离器件把射频芯片和接收芯片的大部分功能模拟了出来,可惜由于电路整体集成度不高,才使得梁远手中那张内藏接收芯片的浅蓝色卡片厚度超标。
“老祁,浅蓝色卡片其实是个信号应答装置。能把射频发射装置发出来的电磁波转化成电流,经过内部运算后变成一组特殊电磁波在发送回去,和发射装置进行匹配。若是匹配正确应答器就会发出信号控制门锁打开。”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