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安排,本来也是军方计划内的事。海汉挺进辽东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类似军事观察员和各种身份地位的考察队伍去到前线,实地观摩海汉与后金的交战状况。现在要安排大明和朝鲜的大臣去看看,也都是军方驾轻就熟的事了。
唯一觉得这个进程有点太快的,大概就是沙喜了。他的谈判任务并未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目标,如果就这么把两国大臣送去前线,那后续的事情就该由军方接手了。等需要白克思出面的时候,很多应该提前敲定的协议恐怕都还要再慢慢商议,这说起来恐怕就要算是他沙喜的失职了。
而梅生川和金尚宪所考虑的问题则不仅限于海汉的态度,他们对于对方出现在辽东的真实目的其实都还是有些疑虑的,毕竟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就与海汉结盟一事提前通过气,如果不是海汉安排了这个三方会谈,这事估计还得互相隐瞒许久。
于是在这场接风宴上,呈现出了一种很古怪的气氛,海汉官员想说服另两国的大臣接受结盟这个建议,而大明和朝鲜两国的大臣则是将心思放在了互相试探态度上,有一句无一句地搭着话,试图从中探知对方对结盟一事的真实态度。
这两国相较而言,朝鲜的结盟意愿更为强烈一些,毕竟过去与海汉并无利益冲突,而结盟一事对朝鲜有着明显的好处,加上朝鲜人也很想让自己的国家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大明给不了朝鲜的东西,海汉人却似乎能够办到,而且并没有要求朝鲜背叛大明,那么选择这个合作伙伴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大明因为与海汉存在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问题,在合作方面就存在着不易解决的障碍。大明如果想得到海汉的帮助,那就必须要捏着鼻子承认海汉在南方的利益,而这并不是大明朝廷乐意接受的条件。而且大明朝廷对于北方战事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人建议与对手议和,有人认为后金每年的南下叩关其实不足以影响到大明的统治,真正将战争手段作为解决北方问题唯一途径的大臣并不多,哪怕是兵部也不尽然都是主战派。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海汉一力鼓吹的联军破金方案,在大明朝廷看来却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毕竟这个时候距离崇祯吊死在煤山还有八年时间,朝堂上的大人物们根本就预见不到这个王朝的寿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状态,仍然认为大明能够度过难关。而海汉人所提供的方案,对大明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海汉在大明境内占去的土地,可是一寸都没有再还回来过。要是让其率军入境作战,今后怕是就很难再将其送出去了。
正因为如此,梅生川的口风一直很紧,没有轻易答应海汉的各种提议。但如今又多了朝鲜的加入,梅生川就不得不考虑朝鲜与海汉联盟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局面了。到时候海汉可以从朝鲜就近获得补给和人力,那么就不需要再从大明获取助力,这样一来海汉对于辽东的“侵略”就将会更加肆无忌惮,而大明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影响辽东未来局势走向的机会。
更让梅生川感到警惕的,是朝鲜对结盟一事抱着保密的态度,根本没有知会过大明。金尚宪称近日才开始与海汉商议结盟,在他听来完全就是一种敷衍自己的托词而已,根本就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