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城的战场虽然打得热火朝天,但截止目前还并没有出现大的伤亡。城中的守军军官暗自庆幸,没有冲动地率军出击,否则恐怕早就在这密集的火炮轰击之下变成了肉渣。只有极少数的倒霉鬼,在这场似乎没有终点的轰击中成了牺牲品。
而另一件让守军感到庆幸的是,攻城的一方似乎并没有提前在城中安排作乱的奸细,截止目前城内的秩序倒是还没有出现大的混乱。除了军事人员之外,民众基本都回到自己家中紧闭门户,暗暗祈祷这场祸事能快点过去。
虽然在敌军登陆之初,城中的守军便已经派出了求援的使者,但其实他们也并没有对援军给予太多的希望。距离会安最近的大股驻军在200里之外的顺化府,而且中间有一半的路程都是崎岖的山地,就算使者与援军都长着飞毛腿,这一来一去,至少也得要四五天的时间。而对手如果朝着会安城连续轰上几天,只怕整座城都会被轰成渣渣了。
而且还有一点很要命的是,虽然守军派人向外求援,但对手的来历、目的、兵力都一概不知,这样跑出去请求增援,使者被当成骗子砍头的可能性估计比请来援兵的可能性更大。城中守军里已经有心思活络的人开始琢磨,是不是应该设法去会安城的另一边,因为对手并没有包围城市,等到城破之时至少还有机会从另一个方向脱身。
怀着各种心思的守军并没有为此而操心太久,在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炮轰之后,会安城南门连同城门楼一同坍塌下来,在城南形成了一道宽约二十米的大豁口,而南边城墙的其他各处也都纷纷出来了塌陷和开裂的状况,守军甚至都无法登上城墙进行防御。事情至此,对民团来说城南的防御基本就已经告破了。
事实上想要攻破会安的城墙,军委至少还能拿出五六种更为省时省力的办法——比如说趁夜埋设炸药直接炸掉城墙之类。但经过权衡之后,最终还是选取了以蛮力取胜的方案。这么做一是为了检验臼炮这种攻城利器在实战中的使用效果,同时总结出一套臼炮攻城的作战方案。二来也是对炮兵的一次实弹加练,毕竟这个兵种的消耗太大,平时的训练中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采用实弹,战场反而是一个难得的练习机会。当然最关键的是,南越这个对手弱到难以给民团制造麻烦,各兵种都可以放心地在南越战场上进行操练。
“步兵上吧!”看着会安的城墙如预期的那样终于崩塌,王汤姆一脸平静地下达了命令:“控制城防之后,不要随便杀戮,允许接收投降的俘虏。”
率队冲杀在最前面的依然是进击的高桥南,某种程度上他甚至已经成为了民团冲锋的形象代言人。而高桥南本身的传奇经历,也让他在民团内部拥有了一批模仿和追随者——特别是那些为了获得归化民籍贯而参军的安南籍年轻人,都将高桥南当作了成功的范本。毕竟从囚犯逆袭当上了军官,这种表现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再加上高桥南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勇猛果敢,更是让民团的年轻人热血澎湃,争相效仿。
城墙被轰塌之后,城中的守军面对涌上来的敌人,终于是组织起了一波抵抗,只可惜被短筒燧发枪的霰弹扫过一遍之后,南越士兵迅速地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开始向城内各处奔逃。
高桥南事前得了钱天敦的叮嘱,倒也没有急于追杀败军,而是先带领手下部队控制住了城墙豁口,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打的仗多了,高桥南也开始逐步理解了上司们的作战理念——海汉人在战斗中并不是以杀戮为目的,而是力求以最小的损失和最高的效率达成战术目的。比如攻打会安城的计划中,就没有对杀敌作出明确的要求,反倒是对如何在攻入会安城之后控制局面作出了相当多的细致安排。
这一作战计划执行起来需要各个连队的分工合作,或许会稍显复杂,但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城里的人,可以让他们逃,但城里的物资,不能轻易放过。
海汉民团进城之后,所要控制的战略目标依次是本城的官府机构,粮仓,各个商会、大商行的所在地,最后才是全城清剿残余的南越军事人员。
这个过程中比较敏感的就是对华人华商的处理了,这些在会安扎根的华人华商大多都与本地已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支持南越政权的存在,跟穿越集团在根本利益上就存在冲突。但他们的华人身份又让民团在行动中不得不心存忌惮,毕竟穿越集团还是打着汉人后裔的旗号,如果对这些人处理得过于严厉,传出去之后难保不会背上“残害同胞”之类的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