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十国帝王> 章九十一 一别一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2)(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章九十一 一别一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2)(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康延孝因为讨蜀之谋始于李严,担忧王衍这是要诱而杀之,故此不同意李严去,但李严却是“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王衍见了李严,毫无害他之心,反而“以母、妻为托”,可见王衍对李严的认可程度。

  此番李从璟南行荆南之际,李严自请为西川监军,当朝为掌控西川虚实,加强对西川的了解,遂允之。李严临行前,他的母亲劝他不要去,对他说:破蜀之谋本就是由你而出,蜀人恨你入骨,如今你再入蜀,蜀人必定要害死你。并表示你要是执意入蜀,那就是永别了。

  李严不听,只说“为人臣,食君禄,当为国效力”,而后入蜀。

  李严入蜀,孟知祥杀之。

  一代风流人物,英才忠贞之士,本应再展才华,为国立丰功,青史留美名,却就此陨落,不得不让人嗟叹。

  李从璟道:“武力平蜀,已不可避免,然要行此事,先需有‘四得’。”

  “何谓‘四得’?”

  “一得国政稳如泰山,二得边境不起烽火,三得两川详尽虚实,三得伐蜀之师五万。”

  “国政日趋平稳,藩镇无不臣服,新政推行百姓归心,再有二三载,可得稳如泰山;北境草原诸族自顾不暇,南境唯独杨吴摩肩擦掌,然则而今你既俘得徐知诰,当可以交还徐知诰为条件,与杨吴暂定互不兴兵之约;两川之虚实,以军情处之能,假以时日,亦不难了解;唯独伐蜀之师五万,二三载不能得。”

  “河阳有百战军两万。”

  “吾儿之意是?”

  “父皇,今秋若得丰收,朝廷当拣选中央军,重塑朝廷侍卫亲军与天子六军!百战军放之河阳,如若猛虎游戏荒野,不得其用,不如编入禁军,才算是正得其所。”

  “......然则百战军乃你之亲军,素由你统率,有你无数心血,为父怎忍夺之?”

  “父皇,天下诸军,无属个人者,皆为国之利刃!藩镇拥强军,非帝国之福,百战军何能例外?百战军既为精锐,当为帝国禁军,帝国拥强军,方能内慑宵小,外征不臣,利国政,使国强!”

  “这......”

  “父皇,拣选藩军精锐之士,入中央为禁军,强干弱枝,乃是国之大计,百战军既为儿之亲军,自当先行一步,为天下表率!一者,可使藩镇无推托之词、无不从之理,二者,百战军编为禁军,可威慑藩镇,令藩镇不敢不从,以保此计顺畅!”

  “却也是这个理......”

  “自府兵制崩溃以来,藩镇各养其军,藩军只知有藩帅而不知有陛下,故能拥兵自重,贻害国家也。父皇,国库稍充,重塑兵制之事,事关帝国长治久安,已刻不容缓。眼下孟知祥意图叛国,朝廷欲往两川用兵,此正帝国重塑兵制之不二良机。”

  “重塑兵制,变藩镇之军为帝国之军,的确关乎帝国强盛。”

  “不仅是重塑兵制,而是彻底改变军政!”

  在李从璟心中,有关于军队建设的一整套方案,那是后世先进思想与当世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这套方案,唯李从璟能有,也唯有他能将其变为现实!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