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璟摇头道:“依我看,卢绛、蒯鳌等人如此作派,分明就是有意为之,意在使得人人起疑,闹得众人互相猜忌,尤其是让李从珂怀疑莫离,好使得军中将帅不合!”
李嗣源哂笑一声,“此言并非没有道理......然则江淮战事,太过重大,为君者,不能不慎重。”
李嗣源虽然对李从璟很放心,但普天之下,也唯有李从璟一人能让他放心而已,作为君王,他岂能没有帝王心术?
没有帝王心术的君王,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李从璟知道今夜两人谈话的结果,必然也是朝廷处理江淮战局的结果,若是李从璟不能说服李嗣源,让李嗣源换了三军统帅,江淮战局必然大受影响。
然则作为储君,李从璟难道就没有帝王心术?他难道果真毫无保留的信任莫离?手握十余万大军的统帅,君王果真能完全信任?还是说,他与李嗣源争论,不过是想让李嗣源说服他自己?
李嗣源郑重的看着李从璟,认真道:“我知道你心中所想,君王应该胸怀大度,不应该猜忌臣子过甚——难道朕就不想做太宗吗?可是如今不比当年,局势不同了。若是帝国兵制仍是府兵制,将领统带的是有事出战、无事归家的府兵,便是将帅欲反,府兵也不一定相从,我何至于如此难安?但自帝国行募兵制以来,兵将可都是职业兵将,兵将依附关系太重,统帅若反,兵将图利,未必不从!”
靠上扶背,李嗣源神色略显疲惫,“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不也正因如此吗?”
李从璟想起安史之乱,心头微沉。
安史之乱前,只有边镇才有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举国遍地节度使。
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后,不是没有机会趁机削平藩镇,却为何反而使得举国遍是节度使?
朝廷猜忌领兵大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安禄山、史思明本就是节度使,而朝廷赖以平叛的军队,以朔方军为主,又皆是节度使的兵马,这让朝廷如何能不猜忌和安禄山、史思明一样出身的平叛节度使?
所以朝廷先后撤换了数个朔方军首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河南平叛大军的统帅,同样频繁更换。
而后为了牵制节度使,朝廷又起用宦官为监军,使得宦官势力日益膨胀。
再往后,宦官势大难制,代宗不得不连续剪除数个宦官首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最后,代宗又用宰相元载来牵制宦官势力。
再往后,宰相元载势大,代宗又不得不用外戚吴凑来牵制宰相。
权力斗争,贯穿着平定安史之乱的始终,外臣、宦官、朝臣、外戚接连粉墨登场,却没一个能让朝廷安心。
正因君王的猜忌和权力斗争,又有很多领兵大将反叛,比如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后期,朝廷虽然收复两都,却忙于和宦官、军将作权力斗争,无暇再削平藩镇,再加之吐蕃、党项、契丹、奚不停进犯,朝廷又不得不倚重边疆藩镇,倚重了边疆藩镇守边,就得用中原藩镇拱卫中枢......
想到这些,李从璟心头如有千钧巨石。
李嗣源此时叹息道:“近年来,朝廷虽然编练了禁军,削弱了藩镇,但到底时日尚短,军中大将或者曾是节度使,或者曾在藩镇领兵,性子转变并不容易,假若有可趁之机,实难保证不‘旧疾复发’。”
所以,眼下该当如何?李从璟在心里想着。
难道,要太子再征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