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十国帝王> 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助教黄光石,出于官宦之家,中原大乱时,避祸乡里,而后蒙朝廷所召,至学院任助教。”王不器简单介绍了一番这个人。

  李从璟先前做过一些了解,这时便看向黄光石,温和的问:“朕听闻,卿善织造?”

  黄光石倒不是太拘束,毕竟出自官宦之家,闻言答道:“昔年,臣避祸乡里,生计艰难,拙荆便向人学了些织布手艺,补贴家用。臣读书之余,多有观之,常年累月下来,有所了解。入洛阳后,与学院多位工匠大家结识,常有谈论此事,臣遂知时下织造之术,颇有值得改进之处......”

  黄光石是个读书没把脑筋读死,反而读活了的人,这也跟他喜好阅览杂书的习性有关,他所说的织造改进之术,重点在“捍、弹、纺、织”之具的改进,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棉布花色制造技术上。

  实话说,李从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黄道婆,就是靠这些东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艺极大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过李从璟虽然不了解细节,但听到黄光石对实验后效果改进的描述,就知道这是非常实用的技术。

  这东西,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大事。

  黄光石有个好媳妇,也得益于学院的激励体制,若非学院鼓励先生、学生改进百工百业的技术方法,黄光石这种人就会只想着按部就班升官发财,谁会去捣鼓那些“希奇古怪”,还被士大夫看轻的东西?

  这就是“引导”的作用了。

  黄光石之后,李从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么好东西,能拿出来给朕看?”

  站在李从璟面前的,竟然是李从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赵普不打不相识的纨绔公子。

  李重美是个机灵鬼,平素调皮捣蛋的事没少做,但他这回拿出来的东西,的确震惊了李从璟。

  “臣常随父亲去军营,也喜好军中轶事,不瞒陛下,臣跟军营中的伙夫,都能称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没甚么功利心很正常,“于是臣发现,大军但凡征战在外,于行军中蒸煮肉食时,由于铁锅没甚么特色,往往费时太久,很影响行军。父亲还跟臣讲过一件趣事:肉食没煮好,敌军已经杀到,大军仓皇而走,未及二十里,发现敌军并未追来,斥候查看后回报,敌军竟然围在铁锅前,在等着吃肉......”

  一通乱侃,李重美终于说到了重点,“臣观察后发现,若是密封铁锅,则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缩减煮肉的时间,因此,臣跟赵普研究多时,终于制成了一种特制铁锅......”

  李重美说的,就是高压锅的雏形。

  高压锅这个东西,西方十七世纪发明的。

  这的确对行军打仗有些帮助。

  但李从璟在看过东西之后,却是惊讶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蒸汽机。

  第一台蒸汽机缘何被制造出来?就是受蒸汽逃离高压锅的样子的启发!

  李从璟如何能不惊讶?

  巧合,还是必然?

  若无学院,若无李从璟的种种引导手段,若是读书人仍旧只知道埋首圣贤书,就没有眼前的黄光石、李重美。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