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关节的灵活度。这涉及到外骨骼能否完成更多的战术动作,例如匍匐、跳跃等。这些动作对于人体关节来说轻而易举,但对于模仿人体关节的外骨骼来说,难度就较大了。尤其是人体肩关节、胯关节、脊柱等部位,都是外骨骼模仿的难点。目前主流的外骨骼都是沿着人体的肩部、胯部和膝盖,设置外部球形接头,然后通过平行的连接杆实现连接。但在运动时,这些外部的人造关节和连接杆往往与人体的贴合度发生错位。这样的外骨骼系统虽然不干扰步行,但对使用者的弯腰仍有较大影响。
第四是控制系统。良好的外骨骼系统应该有一套精密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以控制外骨骼对人体的动作进行响应。如果响应速度过慢,动作效率低;响应速度过快,则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伤害。由于人体不同关节动作速度有快有慢,因此外骨骼控制系统也必须能协调速度,让使用者感到外骨骼是一种助力而不是阻力。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发现并阻止使用者的错误动作,例如摔倒,这对于本身行动不便的伤残人士很重要。
最后是电源动力。像钢铁侠那样拥有无所不能的反应堆,仅是电影中的幻想,现有动力输出较强的内燃机由于噪声、隔热等问题无法应用。因此,现在主流外骨骼系统均使用电池来驱动电动机。高容量的燃料电池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也只能勉强满足需要。有些专家则设想,未来可以对外骨骼使用无线电能传输。
未来战士外骨骼单兵装甲
当前,动力外骨骼系统作为单兵装备领域的新发展点,得到了各军事大国的普遍重视。虽然军方不能期待单兵外骨骼能让士兵成为钢铁侠,但一个“士兵背负上百千克装备、在高原山间健步如飞”的场景有着十足的吸引力。不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不少困难。以美军为例,在研制出几种单兵外骨骼系统后,还没有一种在战场上投入测试。因此,就目前技术发展看,单兵外骨骼系统很可能优先应用在非战斗领域,例如后勤运输、场站维护、装备修理等需要士兵进行大体力搬运的场合,以缓解士兵们的工作强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部科幻电影,也是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的第一部的《钢铁侠1》。该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托尼.斯塔克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钢铁战衣,并成功打击坏蛋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小伙伴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部漫威电影吧。
托尼.斯塔克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亿万富豪的家庭里,父母的意外失事让21岁的他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工业巨头“斯塔克军火公司”的领导人。继承父亲聪明才智的斯塔克不仅成功的掌握了公司武器的开发流程,还在昔日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成功的将公司变成米国第一的军火公司。不过由于斯塔克傲慢自大的性格,以及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常常为自己找来了很多的麻烦。还好,斯塔克身边还有一个精明能干,性感迷人的女助手小辣椒,能够给斯塔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但是不久之后的一次绑架,让斯塔克彻底脱离了他原先的生活轨道。
当斯塔克带着手下和军方观察员在阿富汗实验自己最新研制的武器时,不料在回去的途中遭到了一伙极为凶悍的恐怖分子的袭击。斯塔克被爆炸后的炸弹碎片击中胸口昏迷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胸口多了一个装置,并发现自己被那群恐怖分子关了起来。原来是同为人质的一个教授救了他,而胸口的装置也是教授为了维系斯塔克的生命而做的。教授用一块汽车电磁铁吸住了斯塔克胸口里的弹片,不让弹片顺着血液进入心脏。绑架斯塔克的恐怖分子逼迫斯塔克制造最致命的毁灭性的武器,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斯塔克只能假装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实则在背地里正和教授一起计划如何逃跑。
斯塔克开始和教授一起制作逃跑要用的武器,在教授的帮助下顺便利用恐怖分子为他提供的材料,先是为自己造出了一块聚变能源来替代磁铁吸住弹片。并且依靠着这块聚变能源又制造出了一套钢铁盔甲,这也就是最初的钢铁侠的战甲,这使得斯塔克具备了逃脱的能力。在逃途中与恐怖分子交火时,教授为了让斯塔克成功逃跑不幸中枪身亡。教授的死亡让斯塔克改变了自己最初以制造军火拯救世界的想法,在临走前把恐怖分子基地里的武器全部毁掉。
回到纽约后的斯塔克制造出了一块更为先进的聚变能源,并且制造出了更为先进的钢铁战甲,这次的战甲可不是在阿富汗时制造的那个能比的。这次的战甲不光有着极为炫酷的外形,还具有很强大的力量,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和极强的抗打击能力,更厉害的是它还可以从掌心发射出冲击镭射。有了战甲的斯塔克在白天还是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在晚上他就穿上战甲化身为钢铁侠行侠仗义。
由于在阿富汗的绑架经历,斯塔克厌倦了身为武器制造商的身份。于是他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斯塔克公司正式转型,以后不再生产武器。然而父亲的朋友斯坦却不支持斯塔克的决定,他偷偷与绑架斯塔克的恐怖分子头目合作。并从头目手中获得斯塔克逃出恐怖分子基地时所损坏的盔甲残骸,还连同其他的科学家夺取了斯塔克的聚变能源。将钢铁盔甲改进并用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失去了聚变能源的斯塔克正奄奄一息,好在他找到了当时小辣椒留作纪念用的旧聚变能源。依靠剩余不多的能源穿上战甲与斯坦进行战斗,虽然他的盔甲没有斯塔克的好看,但是战斗力却是比斯塔克的战甲强大许多。就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小辣椒启动了巨型聚变核心的所有能源,爆发出来的电弧烧毁了斯坦的聚变能源,失去能源的斯坦被炸得粉身碎骨。
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起昨天晚上是否出现了钢铁侠时,斯塔克并没有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回答,而是镇静地说了一句话“Iamironman!”。至此,钢铁侠也是漫威里唯一一个明确自己真实身份的超级英雄,
自1963年连载至今的钢铁侠漫画,光是正史世界(Earth-616)版本就已经累积了至少50套装甲,横跨50年历史、彼此设定可能也略有矛盾(主流的米国英雄漫画系采用多名创作者分工、接力的创作形式,因此不同连载间难免偶有冲突);相较之下,在漫威电影宇宙(Earth-199999)中,可以从电影等线索中总结出钢铁侠和钢甲的科技知识。
部分内容是在缺乏官方设定的情况下推导出的,如果有矛盾一切以官方的设定为主。
钢铁侠的动力科技
与完全依赖着装者自身体力支撑的传统盔甲有别,托尼·史塔克(TonyStark)研发的钢铁侠系列战甲在分类上属于动力装甲(PowerSuit/Armor/Exoskeleton),是一种以电脑捕捉主人关节动作后,再由外部动力源输出能源连动的外骨骼装置,因此在操作上不仅对主人的体力消耗极少,更可以让主人拥有超乎常人的力量。
问题来了,高耗能是动力战甲要克服的最大难题,稳定而庞大的能量输出是动力战甲的核心。在电影里,钢铁侠系列装甲使用的动力来源是小型化过后的方舟反应堆(ArcReactor),这个装置在目前推出的数部电影里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也出现过数个版本,以下将依序介绍:
1.方舟反应堆(联合计划原型)
位于军工厂的弧形反应堆
方舟反应堆科技的诞生最早可溯源至阿斯加德人(Asgardian)遗留在地球的宝物--宇宙魔方(TheTesseract)。
这个足以产生庞大能量并制造爱因斯坦--罗森桥(Einstein-RosenBridge,即虫洞)的神物在二次大战期间曾被九头蛇军团(Hydra)夺取作为雷射坦克、大型轰炸机等武器与载具的能量来源,并在其袭击全球的计划失败后遗留在北极圈的深海当中,最后辗转被托尼的父亲霍华德·史塔克(HowardStark)所回收。
霍华德、特工卡忒和安东·万科
几经研究后,受到宇宙魔方启发的霍华德自1963年起(《钢铁人2》00:47:19)展开了联合计划(UnityProject),并邀请自苏联叛逃的科学家安东·万科(AntonVanko)一起完成了反应堆原型的基础设计。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