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贞观年少> 第十六章 少年英才(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十六章 少年英才(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翌日一早,杜忠便带着一小袋盐出了门。

  盐乃国之重器,至少在这个时期如此,城中贩卖盐的商户并不多,几经询问,凡长安城中贩盐商户皆言并无见过这样的盐,有个别商户还出言询问此盐来自何处。

  好在杜忠跟随杜如晦多年,知道谨慎二字,并未把盐的来源告知他人,只说是偶然得之,否则独孤武一家会迎来天大灾祸,毕竟敢询问的人并非一般人,背后站着的乃是大唐各大世家。

  午时,杜如晦从坐班回府,得知城中并未有贩卖此盐商户,他便提着一小袋盐,拿上一张卷成筒的宣纸进了宫。

  突厥骑兵南下,攻至渭水北岸,杜如晦奉旨前往泾阳县安抚受灾百姓,主导南岸百姓搬迁之事,得到朝堂众臣的一致称赞,今日早朝时,李世民更是大番赞扬了杜如晦此番功劳。

  不过杜如晦却非恃宠而骄之人,匆匆赶到甘露殿,询问了小黄门两句,得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在用午膳,便没让小黄门进去禀报。

  自古君忧臣辱,李世民为国忧虑多日,多日未曾好好进食,为国举才非十万火急之事,也不急于这一时,作为臣子的杜如晦又岂好进殿打扰。

  深秋寒意正浓,甘露殿外等候的杜如晦打了个哆嗦,下意识紧了紧尚未脱下的官袍,守卫甘露殿的小黄门都看不过去了,便自作主张打开了甘露殿的大门,进殿向李世民禀报。

  层层上报,在内殿中用膳的李世民发了火,杜如晦既在午时用膳期间前来定有要务,所以看门的小黄门反倒是受了无妄之灾。

  后宫不得干政,长孙皇后把握的很好,听到小黄门禀报说杜如晦在殿外等候多时,李世民发怒杖责殿外小黄门,便匆匆起身出了甘露殿,受了杜如晦的礼,免去了殿外小黄门的杖责。

  杜如晦进殿行礼,李世民随意的摆摆手,问道:“克明匆匆而来有何要事?”

  李世民的话语中没有责问的意思,只有烦闷之意。

  刚刚登基不久,便外有突厥进犯,内有流言蜚语漫天飞,以至于现在都不敢问杜如晦因何事而来,只敢问有何要事。

  “臣昨日从泾阳县返回长安,偶遇一位少年英才,今日前来特为陛下举才。”杜如晦走到李世民身边,将手中纸筒放在案几上展开,赫然便是独孤武为酒楼写下的营销策略。

  李世民看了看宣纸上的字,这分明就是杜如晦的字迹,有些闹不明白杜如晦为何有如此一说。

  还没问,杜如晦便将昨日发生的一切娓娓道出。

  李世民这才明白这张宣纸上的策略代表着何意,有些不敢置信道:“你说这是一位十五岁少年所写?”

  “臣亲眼所见,确乃一位十五岁少年所写。”

  听过杜如晦的解释,就是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策略,尤其是在把控人心上,就连朝中许多官员都未必能做到。

  “克明,你相信世上有少年英才?一位十五岁的乡野少年有这份把控人心的本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