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晴氏这里其实不算什么,她自己未出阁的时候,娘家村里也是有大厨的,谁家要摆席,也都是请的厨子,这些厨子并没有听过师从何人,但也都有几个拿手的菜是别人做不来的。
所以打从刘荔儿在厨房事情上一看就会,一做就精开始,就直接被晴氏打上了天赋的标签。
要是刘荔儿知道了晴氏心里的想法,必定要哭笑不得。她哪里是有天赋,她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
送走了刘五叔,刘荔儿一家人都聚在后院东厢房里。
刘兰儿依旧在绣花,她是个善良勤劳的孩子,一心想着帮家里分担。
刘荔儿则在她右手坐了,手里也没闲着,帮着刘兰儿劈丝线——买回来的线并不能直接用,要按刺绣时候的需求劈成不同粗细的丝线,这样绣出来的花样子才能精致逼真。
晴氏从边上的箱笼里取出一个包袱,小心又慎重的递给刘秀才,包袱里用一块红绸整整齐齐的包着刘秀才的秀才文书。他明日要去应征先生,秀才文书是必不可少的。
……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刘秀才就揣着刘荔儿昨天晚上给她烙好的饼子,带着秀才文书和几钱碎银子出发了。
五叔侄儿媳妇娘家的村子叫牛头山村,因村子后有座形似牛头的山而得名。牛头山村在信塘县的西边,中间不仅隔了一个方集镇,还有一个竹条村,算起来差不多一百四十多里,不赶早的话怕天黑也到不了。
就是现在这个时辰出发,到了地方怕也是要下响了。
……
到天色大亮,刘荔儿才睁开眼睛。昨晚上烙饼,出了不少力气,又陪着晴氏和刘兰儿绣花说话,挺晚才睡,才十岁的年纪,就有些抗不住,起得晚了些。
“荔儿醒了?”
刘荔儿还有些迷糊,坐在床上揉了揉眼睛。
刘兰儿就放下针线帮着刘荔儿把衣服穿好。
又快手快脚的帮刘荔儿打了水。趁着刘荔儿洗脸的功夫,刘兰儿就已经把床铺整理好了。
洗了手脸的刘荔儿自己把水盆端出屋外,沿着墙根倒了。
刘兰儿则已经拿了梳子在妆镜前等着她了。
“荔儿,今儿编两个辫子吧。”刘兰儿轻手轻脚的给刘荔儿梳头,妹妹手挺巧的,别的不说,葱叶都能切的像头发丝一样细,偏偏生活上一点都不行,她要是自己穿衣服,不是系错了衣服带子,就是穿反了裙子,总是松松垮垮的不成样子。头发也是,要她自己根本就梳不好。
为这先前晴氏还调笑她生来就是享福的命。
“爹走了?”刘荔儿问刘兰儿。
“走了,一大早天不亮就走了。”刘兰儿道。
姐妹俩正说着话,晴氏便在厨房喊道:“兰儿,荔儿吃饭啦!”
早上晴氏见刘荔儿睡的香,就没喊她,先熬了糙米粥在锅里温着。
昨儿刘荔儿多烙了几张饼,正是为了今天早上就粥吃的。
刘荔儿姐妹忙应了晴氏,帮着放了桌子盛了粥。
饼是杂粮饼,用了豆面、黍米面加上白面和的面。
因为是为了给刘秀才带着路上吃的,所以刘荔儿还特意多放了白面。又炒了土豆丝做馅,所以即便是用杂粮作的面饼,也并不影响饼的美味程度。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