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玲做这些事并没打算瞒着卫王世子,主要是这是卫王的地盘,大家想瞒也瞒不住,反倒不如坦诚了。
卫王世子得知裴金玲要开办学院和放奴,对放奴之事并不惊讶,惊讶的是建女户和书院之事。
裴金玲要解释得也简单,“世子可知在南宁建女户之事并不奇怪?南宁人口不多,且多山野之人,最后却能做到男女均衡,世代繁衍不息,时常跳反却又能存世,便在于此。”
这建女户也算不上南宁府的功劳,而是当地少民的规矩。对少民部落而言,大家凭本事吃饭,老婆厉害自家就多一个战力,自己没了还能让老婆顶立门户,没有儿子要有女儿也没得便宜外人去。人人皆为战士,自然也无须分什么性别。也因如此,南宁的各部落屈居一角也能历朝历代跟中原抗衡。南宁府为了拉拢南宁府周边的部落对抗不愿归顺的部落,没有对这些少民的规矩多加约束,反而承认了这些规矩,由此得跟众部落和睦相处。
这样的规矩,也对南宁的中原人产生了一些影响,那些个中原腹地溺杀女婴的事情在南宁的中原人那就少了许多。
此事卫王世子也有所耳闻,“是有这样的说法。”
裴金铃嘴角一扬,“浏县、费县是我的封邑,朝廷每年的赋税尽归于我。可世子也去过江南,可知就这两县的人口尚不足江南一镇。朝廷的赋税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田土税,一类为人头税。两县的田土是有限的,要人头还凑不上,这两县赋税最后落我手里的怕还没有我在京城时一年的花销多。可不说我要维持公主府需得节源开流,总不能公主府的开销还要世子来添补吧?”
再后面,许多事都不用挑明了。如世子难不成不差银子这话,两人之间就不用多说。
卫王世子自是不能不差银子,如果他对西宁二十万军权有想法的话,虽他母亲当年留下许多嫁妆,可这嫁妆多是俗物,并不好换成银子,但他也并不完全赞同裴金铃的话,“阿铃说得是。不过就西宁人烟稀少,也不仅因男女不均衡,说来还是因西宁产出的粮食不足,供养不起那般多人。我听闻江南除了种植棉花外,也有双季稻、五谷轮种,再南边一点甚至有三季稻谷可种植。可在西宁由于气候之故,不论种植什么,都只得一季,因而粮食多赖从南边收购。”
简单点就是西宁要没二十万有朝廷养着的驻军,本身的土地产出并容纳不了多少人口,和江南等地实乃天地之别,这人口扩容并没那么容易。
裴金铃如何能不知道,否则西宁这么大片土地怎会留不住人。
“这一点世子倒不用担心,我既是把他们带来西宁,便不会让他们没饭吃,也不会让他们的子嗣日后饿着。西宁的田土着实是不够,不过人要吃饭也未必需要有田土。有了人口,不说别的就征兵也都容易一些,想来西宁当地的兵比起外来不习惯此地的兵素质要好。有朝廷养兵分担一部分,再有其他日常民生行当经营着,哪解决不了吃喝问题?也无非是发不了什么大财。”裴金铃道。
“公主既有谋算,便是我多嘴了。”卫王世子只得道。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