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场有讲同年、乡谊、世交、裙带的传统,同声相和,颇类朋党;同声相求,党同伐异。甚者只讲意气,不问是非;人情之大,国法可弃,天理可抛。一如皇家亲外戚、宦官、保姆、
伴读一样,实为陋习,破国亡家,往往肇于此。
公审大会之后,石邑县大队改变为县独立营,营长兼教导员为县长王致虞,营部直辖一个通讯班、一个后勤班、一个警卫班,全是一色短枪,配备战马;独立营下辖三个连,一连连长由前委会主任高佐兼任,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征粮、锄奸、宣传;二连连长由县武委会主任章如龙兼任,负责保卫根据地青阳镇一带的生产生活;三连连长由中区区长张北斗兼任,主要活动在中区鹁鸽乡一带的游击区。
当第一次秋霜遍洒石邑县山区的时候,石邑县城的日伪军在日军第四独立旅团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了所谓的“囚笼1号作战”。从民国二十八年夏季开始,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石邑县城西三里处的封锁沟和沿线的炮楼便是见证。
经过寇念祖的极力斡旋,熟知石邑县抗日县政府虚实的王子春终于被猪獭少佐认可。急于报效的王子春自告奋勇,带领日伪军300多人,连夜奔袭抗日县政府所在的青阳镇。这是日伪军对抗日县政府进行的第二次绞杀。
由于有王子春做向导,日伪军顺利地通过了抗日县政府严密设防的素有“影壁墙”之称的鹁鸽乡游击区,于黎明时分冲进了青阳镇。示警的枪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同时也惊醒了熟睡中的抗日军民。王致虞将县大队警卫班派往枪声所在的村东方向,命令通讯班和后勤班的战士掩护村民沿槐水向南、西、北三个方向撤退。
尽管成功的夜袭打了县独立营营部一个措手不及,但富有战斗经验的青阳镇军民还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在警卫班的拼命掩护下得以安然撤退。劳师袭远的日伪军,遇到擅长翻山越岭的抗日军民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望着逐渐淡出视野的人群,恼羞成怒的猪獭少佐将望远镜狠狠地摔在地上,挥舞着军刀,气急败坏地命令:追击----!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捕获了大量牲畜的日伪军在青阳镇点起篝火,海吃海喝庆祝胜利。而抗日军民只能在刺骨的寒风里,在密林中或者荆棘丛生的山岗上等候天明。闻讯赶来的独立营二连向青阳镇方向派出了三道警戒哨,县长王致虞根据“跑鬼子”的疏散方案,为青阳镇的群众送来了玉茭面饼子,并有计划地将群众安排到邻近的村庄暂避。
突进青阳镇的日伪军每天到周边的村子里寻找县独立营作战,来不及逃走的年老村民被枪杀,青壮村民被掳走,顺便还将村子里的牛马猪鸡搜罗一空,临走还不忘放一把火将房屋、柴垛点燃,整个青阳镇及周边被笼罩在火光烟雾之中。王致虞命令一连在敌后、二连在游击区、三连在根据地展开对鬼子的袭扰,并将根据地遭袭的情况迅速上报,要求主力部队前来歼敌。
但主力部队终于没有如愿到来,整个太行第一军分区都受到了日伪军的全面进攻,太行行署要求在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立足现有力量打击敌人。王致虞只得安排县政府、区政府人员带领群众暂时到长沟躲避,独立营则留下来监视敌人、袭扰敌人、打击敌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