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阳镇> 四十五(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四十五(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在农村放债者,多系贩卖农产品的商家,利率极高,自三分以至五六分不等。有时贷出银元,收回农产品更易。例如借洋十元,以田一亩作抵,每年需纳利米一石五六斗。又如所谓贩叶,即农户在上年预卖桑叶,如市价二三元者,预卖不过一元。此种方法实较利贷利息为高。农民受此盘剥,遂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而不堪拯救矣。

  解决了银行问题,盘活了商贸工作,王致虞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如何减息以苏民困了。除了个别地方依仗官府强取豪夺的恶霸地主以外,高利贷始终是农村两级分化的主因,尽管极不合理,但由于有法律保护,有的农户一旦借贷便须终身偿还,甚至三代也还不完,而开始借贷时或许仅仅借了一块银元或三五斗粮食。三分钱五分利,驴打滚利滚利,由于大多是以田产作为抵押,运气好,一年下来,或许能够还清利钱,运气不好,或遇到年景差,再遇上生老病死,三至五年土地与房屋便不复自家所有,沦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只能做雇工养家活口,再遇灾荒年景,便不免卖儿鬻女了。民间有语“冤死不告状,穷死不借贷”大概基于此吧。因此,为了调动最广大的民众参加抗战,就不得不重视减息工作了。

  开设银行,银元入股,众乡绅可以说应者云集,不甘人后,说到底,除了抗战这一民族大义之外,尚有利可图,何况纸币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不仅有抗日县政府作保,而且在县内(根据地内)流通。说到减息,王致虞照葫芦画瓢以感谢的名义宴请四位族长,席上将减息事宜征求意见。这次,四位族长唯唯诺诺,顾左右而言他。王致虞再三再四问计,素来爽快的“铁器赵”赵宗亮犹疑地说:此事万不可操切,待我等与各位乡绅商议之后再定行止,如何?几天过后,四大族长挺身而出,亲自召集乡绅动员减息的预想场面并没有出现,反倒有几位乡绅联袂来到县政府“泣血陈请”:万万不可行减息之事,说什么“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当初借贷是你情我愿签字画押有保人的”,“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等等。王致虞好言相劝,好说歹说,才将这些人用酒饭打发了事。王致虞这才了解到,在当前形势下减息之不可得,只得暂且做了罢论。

  情况似乎还在恶化,青阳镇所在的西区,虽然以四大家族为领袖,但山区还是有县城的商人建了避暑别院的,他们在经商的时候也兼营着高利贷,在听说抗日县政府有意减息的消息后,也联合起来,委托城西鹁鸽乡的白大户前往拜见王致虞。王致虞和白大户有过命的交情,白大户直言不讳地转达了城内商户们的意见,如果没有了利息收入,他们将再不会与抗日县政府做生意。白大户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世兄大志与大才,也钦佩世兄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明知高利盘剥无益于民,可惜大势如此,我也爱莫能助。王致虞长叹一声:世伯是明理积善之人,外敌入侵,国已不国,家亦不家,此辈不知输财报国,尚且蝇营狗苟一家一人之利,是所谓鼠目寸光者也。与其将来恭输寇仇,何如现今救助国民?“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我敢断言,如其扔执迷不悟,短则祸及己身,长则延及子孙,请世伯详加转告并拭目以待。白大户深有感触地说:世兄之言如醍醐灌顶,我回去以后,自当将所有借券付之一炬,至于其他人等,若劝说无果,亦只能各安天命了。王致虞展颜一笑:如此,足感世伯盛情,“明哲保身,唯贤是与”,有生之年我必竭保世伯无虞。白大户笑着说:隆情深感,是世兄教我保家安身之道,我铭记于心了。王致虞大笑道:与世伯一席言,多日郁闷之气竟一扫而光,望世伯垂顾,小酌一杯可否?白大户笑着说:维所愿也,不敢请耳,只是听闻世兄虽贵为县长,却并不领取公家俸禄,时常回家打秋风,请客归你,会账还是归我吧。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