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邑县旧俗:一旦生养,第二天家长就要出门撞干亲,若是儿子,撞到第一个外姓成年男子就成为干爹(石邑方言老伯),若是生女,则撞到的外姓第一位妇女就是干娘(石邑方言嬷嬷),老伯或嬷嬷就要给一斗麦子做“压命粮”,然后,就是给干儿或干女起贱名,越贱越古怪越好,省得阎王爷惦记,于是便有了小名:碾道、碌碡、牛角、羊蛋、驴圣、茅坑、狗屎,傻妮、臭妮、丑妮等等,再加上交通不便,就近结亲,不管是本村就是周边几个乡村几乎都沾亲带故的缘由。
长沟阻击战,七连以伤亡86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60人,伪军340人,打出了青阳镇儿郎的威风,重要的是掩护了主力部队和上千群众的转移。
长沟阻击战之后,三县的日伪军并没有撤离,而是在长沟展开了长达半个月的搜索,一个山沟连着一个山沟,一个村子连着一个村子,一处密林连着一个密林,一个岩洞连着一个岩洞,像篦子一样反复剔抉,将怒火全部发泄到没有逃出的战士、群众和各单位人员身上,这些人全部被虐杀;所有的房屋、家具、农具、炊具全部被烧毁,所有的牲畜、家禽、粮食、蔬菜、药材全部被抢光,白云寺的野战医院被捣毁,伤员则被僧人们安置在地窖里得以幸免,而住持大和尚德云大师因修不语戒,被来自据说曾在东瀛唐招提寺修行的铃木三郎大佐送往西天极乐世界。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一个因鉴真大师而在医药、书法、建筑、雕塑等方面文明兴盛的国度,丧心病狂以致如斯不能不令人愤慨,最直接的结果是,躲在地窖中的三十二名僧人全部还俗参加了八路军,由低眉菩萨转而为怒目金刚,所幸的是银行、粮库、被服厂、修理所建在悬崖上没有被搜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被俘的干部群众宁死也不说出这些地方的地点。
长沟基地被完全破坏之后,三县日伪军逐步撤离,老三团和突围群众也相继返回家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掩埋烈士遗体,由于长沟属于太行山深山区,秋后的温度不超过20度,所以,尚能认出大体面目。按照入土为安的古训,石邑县政府负责登记造册,对石邑县的烈士方便的送回家中葬入祖茔,外地的和不方便送回的则建造烈士公墓集体安葬。而青阳镇的烈士最多为130人,本来年轻人横死一是用白皮棺材,二是不能葬入祖茔,经过王致虞与各位族长商议,烈士们全部用红皮棺材,全部葬入祖茔并立石碑,而花费均由县政府全额支出。在追悼大会上,王致虞主持,老三团团长尹志伟致悼词,号召人们向烈士们学习,不畏牺牲,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安葬完烈士之后,张家老族长张泽元亲自为张北斗撰写了行状并勒石。辞曰:青阳旧居,子龙故里,钟灵毓秀,代有明贤。下至民国,有张北斗者,日务稼穑,夜习武技,浑身是胆,崇义尚侠,邑人誉之罗成复生,慷慨自许白袍转世。迨倭寇猖獗,北斗掷锄垄亩,慨然从军,积功至独立营连长,转主力团七连连长。攻炮楼,拔据点,转战冀西四县,且游且击。长途奔袭,伪奸授首;围点打援,倭人丧胆。长沟之战,以一连之众,独抗敌三千。号呼酣斗,歼敌八百;裹伤力战,大义惊天。孤身阻敌,救战友超十四;壮岁殉国,凝千古于廿五。太行骤雨,尽为痛悼之泪;槐水微澜,咸托敬挽之心。军民同悲,恨英雄之远去;忠烈可风,知民族之永兴。
当长沟被围之时,王致虞也接到了消息,敌人强大,硬拼只能是飞蛾扑火,所以他决定围魏救赵,到敌占区去游击。王致虞将县独立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章如龙带领在长沟附近接应并营救逃离出来的战士和群众;而他则和高佐率领另一部分战士到敌占区游击以牵制敌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