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三十三章 如此治国(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三十三章 如此治国(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而且,耕过的地深浅不一,导致蝗蝻的孵化参差不齐,有早的,有晚的,反而延长了治蝗时间。

  因此,江鸿飞下令,停止了单纯挖卵的做法。

  将之调整为,没长翅膀的二到三龄蝗蝻,这个时候灭最好,又没起飞,食量又不大,又好灭,等它长了翅膀,能迁飞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江鸿飞定下,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飞作为重点要求。

  蝗蝻治起来要相对简单很多。

  早期的时候,让民众就在地上挖一条大沟,沟里再挖一条小沟,然后用扫帚把蝗蝻扫到沟里面去,它就爬不出来了。

  当然,光靠人力是不够的。

  所以,江鸿飞让人研发出来了药械治蝗。

  也就是,大力推广大元朝廷研究出来的各种治蝗机械,以及农药。

  这对百姓的震撼是空前的。

  百姓反映,过去打蝗虫三个月还打不干净,用了朝廷推广的治蝗机械和农药,几天就打完了。

  所以,很多人破除了对神虫的迷信。

  那个拦住江鸿飞的轿子,劝江鸿飞不要招惹神虫的人,也成了人人嘲笑的笑柄。

  同时,民众也越来越敢打蝗虫了。

  这还没完。

  江鸿飞还下令,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的滋生地。

  这个是最除根的办法。

  实际上,蝗灾的发源地,有固定的那么几个。

  一般呢都是河湖沿岸的河滩淤积起来的三角洲、黄泛区,或者是沿海盐碱地。

  这些地方雨季的时候积水,旱的时候露出来,正适合蝗虫产卵,长出来的一些禾本科的芦苇之类的杂草,又是蝗虫的食物。

  其实,这个世界的人呢,也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点。

  但是他们误以为是这些河滩有鱼虾的卵,如果水多的时候,这个卵就孵出鱼虾,没水了,鱼虾卵就化为蝗虫。

  这种误解显然无法指导治蝗。

  江鸿飞也不给各级官吏民众讲理论基础,在查明蝗源地之后,他直接下圣旨安排人干活没废话,要么修水利,使蝗区变为水库之类的环境,要么垦荒,使其变为良田,要么在蝗区种棉花苜蓿之类的蝗虫不爱吃的食物,总之彻底把这些地方改得不适合蝗虫产卵。

  在皇帝江鸿飞的一力主持下,危害中国数千年的飞蝗之灾,已经被大元帝国的人给控制住了。

  这使得大元帝国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

  虽然江鸿飞的一些措施,在生态上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时代所限,不能苛求。

  事实就是,在江鸿飞的力排众议之下,大元帝国终于有效控制了蝗灾,而且控制的方法绝对长远有效。

  当然,小范围的蝗灾一直存在。

  治蝗还不能松懈。

  但是总的来说,大范围的蝗害已经没有再发生的迹象。

  这一成就,无疑为江鸿飞在民间的声望又添上了一笔浓厚的墨彩。

  然而,江鸿飞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他深知,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久的安定。飞蝗之灾虽已得到控制,但自然的威力总令人敬畏,小范围的蝗灾仍在暗示着潜在的威胁。因此,他并未撤去治蝗的机构和人员,反而加强了监控与预警系统,确保一旦有蝗灾的苗头,便能迅速且有效地进行应对。

  同时,江鸿飞也意识到,单纯的治理并非长久之计。他开始倡导并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减少对单一农作物的依赖,从而降低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他更是亲自下田,与农民一同耕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指导。

  在他的引领下,大元帝国的农业逐渐走向多样化与可持续性,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每当人们提起江鸿飞,都会由衷地赞叹:“真千古第一圣君也!”

  而江鸿飞,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乃我辈之责任。飞蝗之灾虽已控制,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

  呜——呜——呜!

  伴随着一阵深沉而悠长的鸣笛声,火车头缓缓启动,那沉稳而有力的步伐,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新时代的到来。

  刘慧娘站在一旁,嘴角勾勒出一抹欣慰的微笑。

  这不仅仅是火车的启动,更是她与白瓦尔罕等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是人类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的奇迹。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