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建设盛唐> 第四四六节 天路(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四六节 天路(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
  因着此番攻略吐蕃的安排,主帅韦晞反倒跑在了部队前列,唐军副帅李谨行反倒象个主帅的样子,统帅大部队后行,他的部队浩浩荡荡,有骑兵、步兵、工程兵和民夫,人数达到三十二万之多,不久加上了归降的吐蕃人,人马众多,声势浩大。

  赶着前军的屁股,眼巴巴地望着前军越走越远,最终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好在骑传始终通畅,并且路上没有见过大股唐军败阵的踪迹,让李谨行放得下心,遂专心从事以下诸事:

  清剿前军没来得及清扫吐蕃人;

  他的部队越走越少,沿途设下营垒、补给点;

  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修路!

  修建的主要是土路,部分是水泥路,还有水泥桥。

  为什么是土路居多呢?

  因为唐蕃古道有它的先天优势如下:

  一、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势平缓,施工比较容易;

  讲起来古人不傻,在高原上千百条路径找到并走出了唐蕃古道,所过虽是原始无人烟的草地,但地方异常平坦,拔海高度甚高则有之,而峻拔的山形却不多见。

  归纳为:缓缓上高度,平平走征途,逐渐上升的道路,并没有险峻的大起大落,青藏线上的高山不多,较多平坦的道路,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容易适应。

  只要你适应了高原反应,其实,青藏线不难走,也不难打!

  之前薛仁贵不知啊,结果打得一塌糊涂。

  韦晞却知难而进,长期组织军队进行高原反应适应训练,结果吐蕃人眼睁睁地看着唐军生龙活虎般冲来,高原上的气候似乎对唐军无甚影响,不由得看傻了眼。

  一定程度上竟成为了吐蕃人投降唐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吐蕃人感到沮丧:天时地利都不在他们这边了。

  二、所经地区的黄河源以上,也在长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较浅,易于徒涉,也易于修桥;

  三、高寒风大、无大雪封山之忧;

  风雪虽然凌厉,但由于地势平整,风吹过去,雪被吹走,不存积雪。

  没有积雪,就不会有融水侵蚀路面,使得道路长久。

  四、冰冻层厚、无塌方和翻浆之患;

  是的,土地坚硬,许多道路百年不变,所建道路踏实。

  五、气候寒冷无雪崩,也无冰川流动和泥石流等情况。

  六、道路本身已经成形,稍作修整,因为吐蕃人就沿着这条道路,奔赴进攻唐朝或者与唐朝通商、交流。

  它的麻烦在于,线路漫长,物资运输和后勤补给不易。

  起初,李谨行按照计划,预计动用五万工程兵,十五万之多的民夫,计划中甚至准备死上一半人。

  但很快发现了实际远超预期,所到如入无人之处,吐蕃人不知道是不是被主帅韦晞施展了魔法,居然,不来打唐军!

  欢迎唐军、拥护唐军。

  结果一问,这带的吐蕃人许多都是论钦陵的拥趸,唐军打着为他报仇的旗号,那些吐蕃人支持唐军。

  再有,道路境况异常的好走,超乎想象。

  李谨行当机立断!

  将后勤力量减少一半,步兵也减少三万!

  多出来的牛马羊骆驼照带,如此出征唐军的保障更加有力。

  三万工程兵作为修路主力,带有充足的牛马羊骆驼、粮草药品、铁锹、十字镐等工具,还有水泥!

  他们一边勘探,一路修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早日把路修到逻些。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