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是添了点儿“夺回北山”的麻烦而已。
既然赵奢“不老实”,那就先打垮他,然后再稳稳当当地拿下阏与。
于是他又下令暂停攻城,只留少量部队监视城中韩军,自己则率大部队去夺回北山、消灭赵军。
许历的突击队登上北山后,虽然人人都累得腰酸腿软、筋疲力尽,还损失了几百弟兄。
但他知道,敌人很快就会反扑,他们将面临一场比登山还难的恶战。
所以,稍作喘息后,就命令勇士们修建工事,搜集石头,居高临下打击敌人。
这种天然武器具有最佳效果。
刚刚做好准备,天已拂晓,驻守北山的秦将斯高,就已开始攻山,他也懂得自己头上不能容敌人“酣睡”的道理。
几个回合后,胡伤的大部队也陆续赶到。
秦国的士兵却是勇猛。
北坡比南边还要陡峭,但一声令下,他们面对璧立的山坡,手脚并用,抓挠着拼命向上攀登。
遗憾的是,等他们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许历便下令打击。
刹那间箭如飞蝗、擂石如雨。
秦军附在峭壁上,既无法还手,又无处躲避,被打得纷纷滚下。
山下道路狭窄、部队密集,闪不开的,又被落下的连人带石,砸死许多。
几番攻击受挫后,胡伤进一步认识到北山这个制高点对自己的威胁程度。
他仍然大怒咆哮着挥舞宝剑严令强攻,但地形不利也使他的头脑变得清醒。
便把正面强攻改为牵制对方注意力的“佯攻”。
暗派斯高率两万人马从东山口出去绕到南坡,抄许历的后路。
怎知赵奢部将付豹已率一万弓箭手伏在山外树林幕丛中。
只等斯高进入伏击圈内,三声梆子响,万箭齐发,更番轮射,中箭秦军,倒地无数。
斯高还想驱军迎击,怎奈对方箭弩稠密,又都是神射手,打得秦军伏在地上不敢直腰。
连想逃命都非常困难,如何还有再战的勇气?
斯高无奈,只得率残军狼狈逃回。
刚转过一道山岗,忽听鼓声震耳,只见一员大将立马横刀挡住去路。
斯高一看,正是赵奢,不禁吓得魂飞魄散:
这家伙不是因为畏惧秦军攻势而蛰伏营中不敢探头吗?
为什么又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与他相遇?
这“猝然临之而不惊”是苏轼用来教育“皇上”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具有的修养素质。
(语见苏轼任“侍读学士”时,为皇帝写的教材《留侯论》)
斯高出征之时为了打胜仗、立大功而来;
胡伤之所以派他扼守东山口执行“关门打狗”的任务,本也含有“照顾”的成分。
所以绝没料到自己会被“关”在门外,而且,居然是后退无路!
不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狗急跳墙”,还是下意识地奔向主力以寻找保护。
总之,斯高意识到必须突破赵奢的拦阻才能保住性命。
所以他一反刚才被付豹伏击时所表现的怯懦,咬牙拍马,挺戟骤冲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