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将退,寒星还在闪烁.
透过东方微放的一抹晨曦,刚能朦胧地辨出城堞的轮廓,一波波黑潮便向邯郸城涌来。
随着一阵急骤的梆子声,又有许多人扯着嗓子狂喊:
“秦军攻城啦!”
“攻城啦……”
“攻城啦……”
喊声回荡在旷野上,满含愤怒,又让人感到凄厉,凄厉得鼻酸想哭……
但是,邯郸城不需要眼泪,这里是生死相搏的战场,从人们的身上,流出最多的是血!
城上一群群手持武器的赵国军民,冲向一个个城垛口;
城下,一架架云梯靠上城墙,
在鼓声和喊杀声组成的交响乐中,一串串身穿土黄色军装的秦军,蚂蚁般附在梯上,向上迅速攀登。
只要登上城去,翻过墙,就可以尽情地欢杀,让邯郸血流成河。
用人头请功邀赏,更可以放手抢掠大发横财。
在功利和长官的驱动下,秦军疯狂地扑向邯郸,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
而赵国人,只有把侵略者打掉到城下,让他们粉身碎骨,才能稍解亲人被杀害的深仇大恨。
才能保住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园。
所以也是疯狂地抵挡……
于是,下面拼命地朝上爬,上面的拼命地往下打:
沉重的滚木,如雨地箭、石,冒着烟火的柴捆,纷纷砸在秦军身上;
一架又一架靠在城上的云梯,被推倒、被烧毁。
被砸下来的秦军,死伤狼籍,惨呼哀叫,凄厉得令人不寒而栗。
但指挥官仍然挥舞着军刀,一次又一次地发出冲锋的命令……
战争导演的是死亡的悲剧,但没有对方的死,就不能争得自己的“生”。
为了使这辩证的“对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转化,战争中的对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鲜血。
谁都知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可悲。
但在人类间还需要争夺的时候,就避不开战争!
在秦王看来,赵国的命运已紧握在自己手中。
尤其是在自己亲自坐镇的情况下,秦军更应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邯郸的拼命抵抗,只是垂死挣扎,消灭整个赵国并不难。
但是,他的野心是要统治整个世界,所以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区区赵国乃至三晋。
辛垣衍“帝秦”的游说失败,使他愤怒,却不沮丧,因为赵国人的倔强也在意料之中。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既然他不肯“不战而屈”,那就还是用军事力量来达到目的;
而且,他还要让各国在自己消灭赵国过程中尽量看清秦军的威力。
使他们从赵国的下场中认识到秦王的意志绝对不可违抗!
为了惩一儆百,他对赵国要像凌迟处死罪犯那样。
所以,攻打邯郸并不急于求成,凄厉的攻势只是为了使里面的人受尽折磨。
如果说前一阶段围而不打,耀武扬威,只是为了对赵国施加压力。
那么这一阶段对赵国的“残酷镇压”,则是要震撼天下的“人心”。
应该说,仅仅为了攻打邯郸,二、三十万人马足矣。
之所以投入五十万大军,主要就是要向天下示威。
这五十万大军,秦王的安排是:
用十万人去堵截各国的援救——本来以为没有这个必要。
连得知信陵君亲自率门客来援赵时他都置之一笑。
但接到信陵君控制了晋鄙十万大军的报告后,他却不再掉以轻心。
立即派王稽和郑安平率六万人马守住漳河渡口。
只要挡住信陵君,其他各国的部队就绝不敢接近邯郸战场。
其余四十万,他分为两部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