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前,只有道家。而道家与道教是两回事。
严格来说,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与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等共称“诸子百家”。在周、秦两代以前,诸子百家本不分家,各家开始分门别户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和法家)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来的道教则是阴阳家和道家思想结合而形成的宗教派系。
“道”这个观念,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乃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以上,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高原的《易经》文化学系,是中国文化传承“学者所共术”的道统。甚至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
诸子百家尽管侧重点不同,在天道上却是一家,是在古道衰微的信仰背景下兴起的。华夏先祖信奉独一神,遵循古道信仰,可考的是从炎黄开始,沿袭至尧舜禹、夏商周,直到春秋战国周室衰微,王道废弛,礼崩乐坏,大道隐没,遂兴起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在天道神学领域是鸣而不争,观念一致的,都认为天地万物是上天所造,应遵循一定的“道”。就连孔子所编汇的《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乐经》等,实际上也都属于对华夏古道信仰的记述,为诸子百家所共识和共有,并不能单单归在儒家一家。
行到观前山脚下,已有人迎在路边,傅稚游翻身下马。
西门君惠下了马,回身看王嬿:“扶你跳下来还是抱你下来?”
王嬿红着脸:“劳驾,扶我下。”
西门君惠伸出一只手。王嬿在马上慢慢侧转身,把另一条腿从马背另一边换到这边,隔着衣袖把手按到西门手臂上,看了看地面。
还有那么高。
王嬿闭了闭眼,鼓足勇气……
她的双脚稳稳踩在地面上。西门君惠收回手,正了正自己头上的混元帽,负手转身,向傅稚游走去。
王嬿气得跺脚。她分明敢跳的,谁要他抱她下来?虽然他的抱不过是双手叉在她腰上,并无其它身体接触,但,但……
她在这边跺脚,那边西门和迎接的人寒暄几句,转头叫她:“怎的还不过来?腿脚麻了走不动吗?”
王嬿恨恨瞪他一眼,慢吞吞走过来,果然腿有点酸麻。那么僵直紧张地坐在马背上颠簸一个时辰,不酸麻才怪。
傅稚游关心地问:“可是骑马累了?”
王嬿摇摇头,冲西门君惠的背影做了个鬼脸,傅稚游笑笑,没再说什么。
上到观里还需走一段山路。原本可以骑马上去,但觉得那样不敬,于是三人跟在接他们的僮仆身后,步行上山。
时值8月,天气燠热,又正是临近晌午,才爬一小段山路便惹人汗下。王嬿与傅稚游已有些气喘,前面西门君惠却和接引的僮仆步履轻快气定神闲,还不时停下等他们一阵。
傅稚游停下歇息,对西门说:“今日方信你们修道之人果然体质大异常人。走这半日,你竟汗不曾落一粒。”
西门但笑不语。
接引的僮仆陪笑:“我们道家最重养生,故对吸气吐纳功夫有些窍门。”
王嬿好奇:“哦?是怎样的?”话出口觉得唐突,唯恐涉及道家修行之秘。
果然那僮仆嗫嚅,不知如何回答。
西门君惠说:“你若真有兴趣,不如拜我门下。”
“啊?”王嬿赶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就随便问问。”
哼,我才不要出家,更不要你做我师傅。
“他日你别后悔,多少人想拜我门下呢。我是看你根底尚可。”
“不后悔不后悔。”
西门看她一眼,似笑非笑。王嬿又有了一种他好像知道些什么的感觉。
西门看看天色,对傅稚游说:“稚游兄,不如你们且缓行,我先去拜见师尊,然后安置茶饭等你们。”
傅稚游点点头,西门和僮仆先走了,转眼身影消失在山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