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文字游戏:
首先,假设一种定理:
定理A——善意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
证明:
该命题是对个人而言的。
个人是关系中的存在,无论如何都会陷入到纷杂的人际关系中,受其左右。
所谓“善意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指的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善意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
对社会而言,刨除掉具体时空条件,无差别的善意不会带来严重的龃龉,善意的质和量大致与社会积极程度呈正相关,因为社会是纯粹的接收方和行使方,有着个人所没有的职能,而没有具体的社会关系制约。
反过来说,如果个人能像社会一样——这种假设毫无意义,社会是具体的存在,不是某个能够人格化的虚假个体。
现在,我们讨论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的善恶,对行为结果的制约。
善意和恶意,是个体对自身所处环境做出反应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是行为的一种出发点。
无论是带着善意,还是带着恶意做出行为,反映的都是背后个体的价值观念。
它们是个体意志的延伸,本身受到个体的视野和认知的制约。而个体的价值判断,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一般性。
我们承认一种共识:
引理1——所谓道德意义上的一般性,即一般意义上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正确”。当个体行为符合道德意义上的一般性,那么社会趋向于积极。
个体不总是“正确”的,个体的价值观念无法像固定的程序一样,永远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因而无法总是指导人做出正确的行为。
善意和恶意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同样受到个体价值观念的支配。
无论是抱着善意还是恶意做出行为,基准都是个体的经验体系、价值判断,后者不具有道德意义上的一般性,最后总是难以抵达“正确”的结果。
由此,我们在证明定理A时,发现了定理A的一种扩大化解释:
定理B——出于善意或者恶意的行为,未必会带来具有一般道德意义所认可的结果。
定理A是定理B的真子集,当定理B证明为真命题,那么定理A也为真命题。
证毕
现在,我们进一步对定理A做出解释:
个体出于善意做出的行为,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个体价值观念、经验体系,无法完全贴合道德意义上的一般性。
那么,如果能做到完全贴合,也就是出现道德上完美的圣人,是否出于善意的行为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
答案同样是不能的,因为两点。
第一,道德上的完美无法实现,这种贴合不过是夸张描述,实际不可能实现,所以这种假设的前提就不成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