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下属的王室控股基金在四大石油巨头企业中,掌控从77%~38.5%不等的巨量股权,也是整个世界石油市场的幕后操控者,拥有无可置疑的定价权。
每一磅煤油的成本是0.13元,含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分销成本和税收成本,出口售价平均达0.35元,几乎是两倍的暴利。
仅这些股权,1857年给王室就带来超过3170万元的巨额分红利润,占到了内务府控制下王室基金总收益的6成左右,当之无愧的第一创利大户。
想想后世头顶一片巾的沙漠狗大户怎么富裕起来的,就知道大唐王国现在日子过得何等滋润?
兴旺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1857年给王国财政带来2480万税收,今后还有大幅度的增长空间,这极大的强化了王国财政实力。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所以,李察今后的战略就是用钞票买买买,成为德州最大的地主,将那些富含油气资源的土地全部用来放牧,就是不开发。
咋滴,有钱我乐意,就愿意买这些富含油气资源的地方来放牧牛羊。
财大气粗的王国四大石油巨头联手成立了加省地质学院,并投入巨资研发新一代石油化工成套炼化设备,还设置各自的实验室,以优厚待遇招募世界各地知名专家加盟,深入发展石化产业体系。
1856年9月,长安石油公司实验室教授杰森-海因茨在一次打翻了火棉胶后,发觉它冻结会变成坚韧而有弹性的物料,从而发明了塑料“赛路珞“(celluloid)。
经过深入研究
长安石油公司发现塑料材料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制成价格低廉的水杯,碗,雨衣等物品,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察很喜欢翻阅大唐王国及世界各地的科技前沿信息,当他看到这一条科技发明时,只能摸摸鼻子无语了。
也许是因为四大石油公司注重石油系列产品开发,为此打造了各种实验室,不断诞生出新的科技产品,塑料“赛路珞“就是其中之一,被提前发明了出来。
这种材料的发明比原来历史上提前了10年,李察坚信;
商人都是逐利的,用不着自己干预,在财大气粗的石油公司的大力推广下,这种新材料将会比原时空更早的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巧合的是;
大唐王国正好垄断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尖端技术,也垄断了世界市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独享这一块市场的丰厚利润。
把白菜卖成人参价格,这是长安石油公司现在的打算。
反正也没有同级别竞争对手,至于大唐王国四大石油巨头之间很容易协调,主动请求王室控股基金出面就可以了。
原本长安石油公司是四大巨头中实力最弱,市场份额最小的一家跨国企业。
如今手握着塑料“赛路珞“专利,估计要在今后十余年的这一波发展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足以与德士古石油公司并肩的石化巨头。
总体来看
依托北美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唐王国的矿产业依然是支柱性产业,石油,铜和银这三大类矿产,大唐王国的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
铜和银制品加工业,因此也繁荣的发展起来,在王国各省拥有1790多家工厂和数量更多的手工作坊,除了铜币和银币之外,还有花样繁多的铜质和银质生活用品和工业品。
就工业品来说,新型7.62毫米全装药子弹壳,各种口径炮弹壳,轮船铜质螺旋桨,铜质耐磨销套,铜管,蒸汽机各种铜质部件,乐器中的长号萨克斯,木门上的铜钉和铜把手,林林总总的细分产品数以千计,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李察并不满足于依托资源发展出来的优势产业,在重工业领域,大唐王国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实力,优先选取钢铁工业作为爆发的主要目标。
因为大唐王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冶金实验室,通过长时间的研发的新一代平炉炼钢法已经成熟,正在进入炼钢设备的研制阶段,具备了产能爆发的基础。
自19世纪初以来
以英国为主的炼钢厂主要使用搅炼法炼制钢铁,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简单的设备搅动融化的铁水,凭经验加入炭或其他合金,从而炼制各种性能不同的合金钢。
这种比较原始的搅炼法,是改良于已出现上千年的炒钢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而高炉炼钢在1325年已经出现在比利时,随后迅速流传到低地国家,所以英国钢铁厂采用的高炉搅炼法不是什么先进工艺,产量也不高。
大唐王国引入英国工艺的几家主要钢铁厂,年产钢铁约63万吨,使用了约39200余名职工,可见效率相当低下。
若采用新式平炉炼钢法,炼钢效率要增强4~5倍,用同样的人手,很容易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钢铁产量,具备很强价格优势。
无论钢还是铁,在大唐王国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发展。
前些年,之所以没有一味的扩大钢铁产能,主要还是源于市场因素。
大唐王国生产的钢铁大多数自用,出口占比不到10%,约莫每年4.5~5万吨规模,主要的出口地是清朝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北方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多以优质农具,刀具和生活用品为主,市场规模相对很有限。
这就局限了大唐王国发展钢铁工业的上艰,没市场还发展什么?
英国在1842年钢铁产量就达到620万吨的巅峰规模,那是因为英国正处于蒸汽工业发展的高峰期,在本土和海外到处修建铁路,码头和桥梁,钢铁用量自然很大。
仅印度次大陆,英国人就修建了超过2.8万公里的铁路线,钢铁作为大宗建筑物资,需求量自然少不了。
自克里米亚战争后
英国财政为了应付战争中的巨大开支,连续多年实施紧缩财政政策,这些海外殖民地的基建项目首当其冲遭受到大幅削减,进而影响了钢铁需求。
1857年度,英国钢铁总产量仅仅437万吨,相比较巅峰期已经缩水了三成,这主要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而非产能原因。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