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李世民保持着平时早朝的作息,早早地出了门,看到李泰正在从蒸笼中拿出肉包子。
见是父皇出来了,他连忙道:“父皇,尝尝包子。”
一大家子来骊山避暑,李泰带着人忙前忙后,昨夜又做了一桌的饭食,还要陪着弟弟妹妹玩耍。
李世民叹道:“宗室已经在给你准备冠礼了。”
李泰递上包子,“儿臣明白。”
吃了一口葱肉包子,要说孩子中青雀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人都有不足不出,以前他所缺的便是这份谦卑。
“你陪朕走走,看看骊山。”
“喏。”
李泰嘱咐侍卫看好火,母后和弟弟妹妹们睡醒了还要吃。
跟上父皇的脚步,李泰又道:“孩儿这些天一直都在坚持减肥。”
李世民打量了他一眼,“确实瘦了些,用的也是张阳教的办法?”
“倒也不全是,儿臣发现平时出点汗,也会有成效。”
在学识上和本领上,青雀这孩子总有一些执着。
就说以前为了验证鱼的记性,他能在曲江池住两天两夜,就为了证明鱼钓起来,再去放生还能继续咬钩。
因此也成了宗室亲眷们口中的笑谈。
没想到,青雀真的证明了就算是将鱼放生了,它们还是会继续回来咬钩这件事。
要是见识与才学在典籍中都有记载,也只有青雀非要问到底。
“你现在还会看那些杂书吗?”李世民放慢了脚步,继续问着。
李泰回道:“父皇,有一些新奇的学识确实可以从杂书中得到佐证,但也不尽然,怪力乱神之说亦有之。”
“朕担心你沉迷此道。”
“父皇放心,姐夫的学识生涩难懂,儿臣就算是想也无法沉迷。”李泰一脸惋惜,“儿臣偶尔看过姐夫所写的所谓公式与定理,如同天书,常人难以看懂。”
“张阳到底与你说了什么,让你这两年不回长安。”
“儿臣近日专心查阅典籍,时常与外交院书信来往,查探关外风土人情,撰写地理志。”
“朕看过几篇,确实新奇。”
“儿臣听说外交院常常可以根据这些记录来提前做准备。”
“朕听说了,张阳就是借此在高昌种了棉花。”
“父皇,古来战争摧毁了太多,很多典籍都不能留存于世,其实外交院所做的这些不值一提,儿臣想自古以来这类书籍要持之以恒将其补全,不能停下。”
“儿臣自问没有多大的胸襟,至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便能够问心无愧了。”
李世民笑着,“你比以前懂事了。”
站在父皇身边,李泰看着眼前的广阔田地,“让父皇见笑。”
“你也该多来长安城走动的。”
“儿臣……”
“你若觉得在骊山更自在一些,也由着你了,张阳这孩子不像其他臣子,他们肯将才能甘心用于社稷,可张阳不然,他总是藏拙不肯显露。”
“该学的你可以学,至于他的那些坏毛病,你就不要学了。”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骊山建设是姐夫一手打理出来的,父皇难道对此地没有觊觎之心吗?
脸上的神情心平气和,李泰心中又警惕起来,尤其是父皇和姐夫的关系,互相防备,互相留着后手。
都是翁婿也是一家人。
有时候感觉父皇和姐夫之间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鸿沟。
心头有这种感觉,也说不清这道鸿沟是怎么回事。
李泰下意识落后父皇三两步,翁婿之间看似和睦,实则背后都拿着一把刀子。
陛下与魏王殿下走在骊山,两个侍卫跟在后头显得有些慵懒。
骊山对皇帝来说,就是一个宝库。
而这宝库一直都在建设中,等待着骊山的成果得以见天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难得来一次骊山,李世民要去看看每个作坊的近况,还要听着李泰解释现在的建设情况。
刚到了辰时,天色完全明亮,今天全村停工,正是收获麦子的好时节。
一大早,长孙皇后带着孩子们便来了。
李玥还要给小清清喂粥,这孩子总算能够吃得下粥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