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 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头的椽子先烂(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头的椽子先烂(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赵广定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你别冤枉好人,国子他们家可不吃独食,像是俺和大拿,还有鲁大龙和林青他们,都跟着国子干,每个月开五十块钱工资呢!”

  “哦,这么说,李卫国同志家里还存在雇工问题,这个上面可是有要求的,不知道雇了多少人?”赵仁又有了新的发现,开始顺藤摸瓜。

  赵广定不知道深浅,就掰着手指头说道:“那可多了,有俺和大拿,还有大拿的儿子和村长的孙子,还有林青和鲁大龙,再加上城里的王燕和徐明亮,一共八个人呢!”

  赵仁呵呵一笑,笑声里带着几分阴沉:“上面的政策是七上八下,雇佣工人超过八人,那就是违反国家的规定,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关于雇工问题,在当年可是引起了大辩论,起起伏伏,折腾了好几次。

  因为雇工这个敏感的问题,可能涉及剥削,而这在当时,是严重的方向性问题。

  比如当年那位卖瓜子的着名人士,就因为雇工数量超标,被送进监狱。

  这在几十年后的人看来,简直是笑话,但是在当时,的确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后来上面定下调子,就是有名的七上八下。

  雇工在七人之内,就属于合法范围,超过八人,就是不行。

  这次就连刘县长都颇觉棘手,因为这个问题是一道红线,实在太过敏感。

  赵广定一听也傻了,这不是把国子往火坑里推吗?

  他嘎巴半天嘴儿,终于想明白了,使劲一拍大腿:“俺和大拿都不算,俺们和国子是合伙的。”

  赵仁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刻虎起脸:“赵广定同志,不要胡说,你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我问你,你刚才说,李卫国每个月给你开五十块钱的工资,是不是事实?”

  老赵卡巴两下眼睛,然后点点头:“可是俺和大拿……”

  “既然开支,那就是雇工,你不用解释!”赵仁朝他摆摆手,然后义正词严地说道:“李卫国同志,你先跟我们去县里,老老实实交代自己的问题。”

  这下连刘县长都不好阻拦,因为一旦涉及红线,他也不敢去触碰。

  在场的村民以及王队长和老村长他们也都傻眼了:这本来好好的,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

  “先把李卫国带走!”赵仁使劲一挥手,心里感觉无比畅快,这些日子的憋屈终于找到宣泄口。

  他阴冷的目光落到李卫国脸上,心里暗暗发狠: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

  “俺看谁敢抓国子!”赵广定真急眼了,一丈多长的大鞭杆子舞得呼呼风响。

  “还有俺!”王大拿个子不高,手里握着一把腿叉子,更是杀气腾腾。

  “对,你们不能抓国子!”不少社员都围拢上来,手里拿着各种农具。

  在农村,就怕发生这种群体事件,就连公安都头疼。

  “你们想干啥?”赵仁嘴里叫着,身体却一个劲往刘县长身后躲。

  望着大伙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李卫国心里也涌起无比的感动,只觉得热乎乎的:这才是老乡亲呢,关键时刻,都能站出来护着他。

  不过自己的事情,不能叫大伙跟着吃瓜落,李卫国先是安抚了一下赵广定他们,然后转身面向赵仁,澹澹地说道:“赵副县长,一直以来,我都严格执行上级要求,雇工从来没敢越线,都是只雇了七个人。”

  赵仁心中大定,只要你肯谈就好,于是又重新站出来,抖起官威:“李卫国同志,刚才都是按照人头儿算的,明明是八个人,你还想欺骗组织不成?”

  李卫国笑着摇摇头:“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鱼行的王燕姐,是我二哥未过门的嫂子,是自个家里人,所以不开工资,也就不存在什么雇工的问题。”

  “对呀!”听李卫国这么一说,大伙恍然大悟,赵广定更是嘻嘻直笑:“没错,王燕跟大军都正式订婚了,要不是俩人一个在屯里,一个在县里,孩子可能都有啦。”

  哈哈哈,周围的村民一阵哄笑。

  话糙理不糙,订婚这件事,老村长他们也都纷纷站出来证明。

  去掉王燕,那正好雇七个人,卡在线上,并未违规。

  赵仁虽然满心不甘,却也只能忍着,不过从他那恶毒的目光可以看出,这家伙肯定没完,就像是躲在暗处的一只恶狼,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扑上来。

  刘县长也暗暗松了一口气,既然没有犯原则性错误,那他当然希望把李卫国一家,树立成勤劳致富的典型。

  按照刘县长的猜想,今年秋收之后,大概率要全面推行大包干,那等到来年,他们这边也肯定要进行万元户的评选。

  有李卫国这种带头人,起码先预定一个名额,免得县里剃光头。

  于是刘县长又好好勉励李卫国一番,还有随行的县广播局记者,也准备对李卫国一家,进行专访。

  眼见为实,接下来,这些领导又前往水库那边,进行参观。

  看到红火的养鸡场,浩荡的水库,还有赵广定他们赶回来的大鹿群,随行的刘记者格外兴奋。

  事实都摆在眼前,他最喜欢写这样的报道,省得绞尽脑汁,胡编乱造。

  “不得了啊,你们还种了这么多水稻。”农业局的宁局长,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也不由得惊讶起来。

  他们县以及周围各县市,以前没有栽种水稻的历史,只是听说延边那边一直种水稻,产大米。

  当时物流又不怎么畅通,这也导致,他们这边想吃大米,可就费了劲,每人每月供应二两大米,那好干啥的?

  “我们也是今年第一次试种。”李卫国笑着跟宁局长说道。

  宁局长刚才已经查看过稻穗,籽粒相当饱满,于是点头说道:“第一次种植,水稻就长势喜人,你们从哪请来的专家?”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