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四书题一挥而就,果真是胸有成竹,等闲而视之。
本朝初开科,《四书》义仅一题。洪武十七年后,改为三道题,但能力不够的人可以减一题,之后相沿未改。
《四书》义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出题,明前期未指定出题范围,所以《四书》题也可能有几题出于一书。如成化元年金陵府乡试,就是《论语》二道、《孟子》一道。后来规定在《大学》、《中庸》内出一道,《论语》、《孟子》各出一道,遂为定式。
经义题则出自《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洪武初年一道,洪武十七年后则四道。考生按照自己报考的经书选考对应的经题,所以称为“本经义”。
呃,“燕人盟于谷丘”,这是冯过要答的题。
题出《春秋.桓公十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联系前后文而明题意。
桓公三年迎娶齐国文姜会见齐侯的地方名叫欢,北部为大汶河,两岸风光旖旎,鲁国在这里可能修建了行宫之类的建筑,姑且叫做河畔庄园吧,这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是一个会议休闲的好处所。这次桓公做东,杞侯、莒子应约前来,三方领导把酒言欢,赏歌舞听韶乐,更有宫廷鲁菜享用,杞侯莒子尽释前嫌,双方达成和平友好盟约,鲁国作中人担保也觉得脸上有光。
东方搞定,桓公又忙活起西方国际事务来,先是出境宋国谷丘参加宋、燕的盟会。这是盛产粮食的好地方,燕国大老远地跑到宋国来有啥业务呢?燕人居北方苦寒之地,多牛羊少粮食,是不是到宋国来寻求以牛羊换粮食的易货贸易来了,看宋公选的这地方请燕人现场参观秋季丰收景象比呆在都城商丘可强多了。左传的说法,鲁桓公打算给宋国和郑国说和,看来桓公刚刚成功为杞侯莒子说和,信心爆棚啊!岂料宋公没卖这位鲁国表弟的帐,支支吾吾推辞过去了。桓公不死心,一心想把好事做到底,又在八月、十一月分别在虚和龟地两次会晤宋庄公,继续打算说服他和郑国和好,最后把宋庄公给惹烦了,兄弟你就别瞎操这份心了。鲁桓公怒从心头起,好你个老宋头儿,这么不给面儿,那可别怪我不客气啦,这回桓公家也没回直接奔郑国,约郑厉公在武父会面。两人怎么会谈的过程不知道,知道的是吃完西瓜就达成了协议——联合出兵,教训一下宋国,画风转的有点快,去年郑国还主导联合齐、卫攻鲁呢!桓公、厉公执行力够强的,协议生效一个月后双方联军就打到了宋国,这宋庄公也不白给啊,既然不听你们招呼那就是有底气,组织兵马迎头给了鲁、郑联军一记闷棍。这次鲁郑伐宋战绩如何,春秋左传都没说,公羊谷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仔细琢磨那就两个字:败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