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一百三十章 百尺之室(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三十章 百尺之室(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总结下来,国家间的反复无常,看似小儿嘻戏,实则利益使然,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

  既明题意,接下来就是紧扣“国与国间的相处之道”用圣人的口气作文,这对冯过而言委实不难。

  两刻钟后,五经题大功告成。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乃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虽然后人对《春秋》多有诟病,甚至质疑并非孔子所著,而是鲁国历代无名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如人曰:“《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且此书言简意深,意思很难领会,方出现了为其注解的书。

  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史家奉为经典。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正所谓:圣人其萎,而《春秋》不老。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最为民间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国那位与孔圣人齐名的关圣人关羽了。君不闻一幅对联有云: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何妨一学关帝,挑灯清夜读《春秋》!

  冯过虽不想成圣人,却向来对历史颇感兴趣,简单枯燥的文字记录读来也是津津有味,方选了《春秋》作为本经。

  说来也妙,此时的科举,小试(县试、府试、院试)并不重视五经,有点类似于附加题,到了乡试和会试却是必考的。好在学子都习惯了此模式,平素倒未落下本经研读。

  倒是节约啊,草稿纸就没动过,誊写纸也还剩了一半,持家好男儿。

  话说乡试前,考生需先到卖卷厂,购买答题用纸三份。其中两份是第一场和第二场各用一份,每份都由草稿用纸七页和誊真用朱线纸十四页组成;最后一份是第三场用的,包含草稿纸八页和誊真用朱线纸十六页。朱线纸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草稿纸第一页印有“草稿起”,最后一页印有“草稿终”。考生用墨笔在用纸上作答,因此称为“墨卷”。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