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江西作为科举强省,非止是解元,乡试前十是必中进士的,但竞争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个强法,简单的说说。
太宗时,永乐二年当年共有进士470人,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江西人,而江西也仅仅占了大定约十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说是奇迹。
但是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这次科举的前三甲全是江西人,而且就连四到七名也全是江西人,可以说这次科举江西绝对是最大的赢家了。本身这次考试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却有一件事成了太宗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那就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也是江西人,不过因为并没有抓到任何作弊的线索,所以这件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不过太宗还是为了让其他地区心理平衡一点,就把这位主考官冷藏了,可以说这是科举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了。
江西自昌楚以来,一直是人文荟萃的昌盛之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浔阳柴桑开百代隐逸之先河,五柳先生的名号至今仍被传颂;理学传世的宗师朱熹在江西婺源承先圣孔子之遗教,晦庵文公的影响自楚朝从未断绝。楚定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个,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
“翰林多吉水”乃是大定江西文脉昌盛的真实写照。百多余间江西进士数量,为全国之首,江西举子“一科三鼎甲”乃至包揽前十名的情况时有发生。自有科举以来,仅仅吉水一县,就出了五百五十六位进士,六名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绝对不是夸张的描写。“学而优则仕”乃是传统,作为科举半壁江山的江西举子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江西籍官员的数量一直是全国前列,位高权重者多如牛毛,这种情况自大昌开始,在大定达到了顶峰。
江西学风之盛,士子相继攀附,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人人竞相学习的场面造就了“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入定以来,重文崇教的氛围在江西尤为浓厚。“至践者能诵《孝经》《论语》,晓知其大义。凡城郭闾巷、山溪林谷之中,无不有学。”
除了基数庞大的参考人群,江西的书院体系也非常完备。全国书院四百一十七所,江西独占一百零一所,第二名的浙江仅有二十二所,其中象山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同为“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和象山书院更是作为“朱熹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成为天下书院的典范,这些书院为江西的文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量的民间力量涌入到了书院的建设当中,三大“义门书院”,陈氏的东佳书堂、胡氏的华林书堂、洪氏的雷塘书院皆是家族式私人书院,宗族内部划拨“义田”和专门款项资赈教育,教化儿孙。除了大型的家族书院,还有大量中小型的私人书院分布在江西的各个地方,大量江西举子走向仕途,登上了朝堂。江西书院体系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江西地区科举的发展,大定初期江西科举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江西的官员也占据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