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三百五十章 棒子与蛇(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五十章 棒子与蛇(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为什么古代中国未能吞并朝鲜、化朝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冯过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广为接受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中国华北和辽东地区没有河流能够沟通朝鲜半岛,而且朝鲜半岛也缺乏南北流向的河流,所以在古代,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物流成本高得惊人。

  在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的时代,物资的运输,走陆路的话,费用很高,所以,大宗物流主要靠水运。要命的是,从华北到辽东到朝鲜半岛,没有大江大河可以沟通,这就意味着从中原出动大军征服朝鲜,需要花费天文数字的钱(打仗就是打后勤),而且即使打下来,对占领地的长期维护,也是财政的无底洞。

  更索命的是:中国和朝鲜不但没有江河可以连通,而且,中朝边境是一片延绵的高山,这进一步增加了物流的难度和成本。

  而且朝鲜半岛北部也没有任何大江大河可以沟通朝鲜半岛的南部,所以,中原大军即使杀入朝鲜半岛内部,也会面临物流困难,一切辎重粮草都需要牛马驮着走,成本高昂。

  像朝鲜这样的物流死角,即使征服了,每年向朝鲜征粮,也不划算,因为物流成本太高,征收到的粮食,往往不够运费。所以,对于古代中国皇帝来说,作为物流死角的朝鲜,是不值得征服的。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的榜首,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意思是说,像朝鲜这样的物流死角,运点什么东西到中原,价值往往抵不过运费,滑稽得很。

  有人曾经提出:造船从秦皇岛出海,走渤海黄海,实现和朝鲜半岛的物流。但古代中国不是海商国家,造船技术不先进,且航海不同于内河运输,航海要面对风浪,需要造大船,只有大船吃水才深,只有吃水深才能安全,然而造大船可并不是造一艘,而是很多艘,这照样是巨大的成本,也不划算。

  总之,算来算去,征服和管治朝鲜不划算,不值得。

  是啊,不划算,不值得。

  但就是这么一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依附大中国的“不征之国”在某个时空成了大大的棒子,大肆抢夺中国文化。

  “汉服是H国的”,“汉字是H国的”,“春节是H国的”,“端午节是H国的”,“活字印刷术是H国的”,“螺蛳粉是H国的”,“泡菜是H国的”,“豆浆是H国的”,“大熊猫是H国的”,“中国结是‘H国结’”,“中医是‘H医’”……商纣王、老子、孔子、庄子、屈原、西施等都是H国人;不仅李白是H国人的后代,而且李商隐、李贺、李涉等李姓诗人都是H国人的后代。因此,“唐诗是H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申诉,抗议中国歪曲历史事实,剽窃H国文化遗产—唐诗”;“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所以书法应该被申请为H国文化遗产”;因为“浑天仪是H国发明的”,所以被印刷在H国纸币上”。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