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除了像蔡齐、王拱辰、韩琦这样的状元、榜眼排名极靠前的甲科进士外,任得都是级别极低的小官儿,大多在偏远的州、县,也几乎没有途径成为京官儿,任期一满就再换一个地方,提升的可能微乎其微。范仲淹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命运的垂青,得到了两府高官王曾和晏殊的关注和举荐。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两个人要么人品出众,要么文章、辞赋名满天下。范仲淹洋洋洒洒万言的《上执政书》,也成了十多年后“庆历新政”改革的纲领,这和二十多年后王安石的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及其主导的“熙宁新政”是何其的相似!范仲淹更应该感谢的是时代选择了他!他的同年庞籍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乾兴元年(1022)庞籍就被举荐在开封任职,但举荐他的是他在黄州任职时的老上级夏竦,就是那个满朝都在质疑其人品的夏竦,这令庞籍也些许感到尴尬。
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到京做的官也很不一般,馆职实际就是大宋高级文官的预备队。大宋初年,为昭显文治武功,大量回收五代诸国的书籍、文物集中于首都开封,遂在宫门附近建了三个类似图书馆功能的建筑。分别是东廊昭文馆、南廊集贤院、西廊史馆,三馆总称崇文院。起初三馆在专业上是有分工的,从最初的命名也能看出来,但随着收集的书籍、文物越来越多,就逐渐迁往崇文院的中堂,这个建筑后来被称之为秘阁。因此,馆阁也称为三馆加一阁,每年也都会不定期的吸纳优秀人才进入馆阁工作,但条件很苛刻。通常需要朝廷要员的举荐,还需要参加规定的考试,如果遇到王安石这样的顶级人才,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愿参加考试,不积极追求仕途进步的也可以不考,只要“屈尊”来了就行。但更多的是像司马光那样的,即使是甲科进士也得努力写论文、托关系、找门路颇费一番周折,终于进了也激动的大哭一场。因为在三馆任职不仅极其荣耀,而且经常能够面见皇帝,皇帝会经常与他们讨论问题,是通往两府三司的极速通道。
可是范仲淹在入馆阁的第二年就闯了大祸,也许在范仲淹看来他是在报答浩荡君恩吧。事情是这样的:
真宗驾崩时,继位的仁宗皇帝只有十二岁,只得刘太后垂帘听政。相比于寇准建议的“太子监国”,刘太后垂帘听政未必是真宗皇帝最好的选择,但确实是最稳妥的选择。真宗皇帝尚且治国平平,更何况一个没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太婆。此老太权力欲熏心,如果不是确实是出身太过低微,没有丝毫外戚根基,想攀附名门又攀附不上,她恨不能称帝。
这女人刘氏进宫之前已经结婚,嫁给了老家的龚美,两人在老家实在混不下去了,来到京城讨营生,二人在开封街头摆摊卖艺。恰逢太子选妃,刘氏身段极佳、面容娇美,就去参加民间女子海选,一试果然选中。很难理解选妃这事为什么不在婚姻状况上有所规定,居然已婚、未婚都无所谓,可见真宗皇帝对这事还真不讲究。难道真宗皇帝倡导的是婚姻的自由,结过婚只要离了就有权力再结?反正帝王家的婚姻远比这更荒唐,既然真宗皇帝都不在乎刘氏是二婚,这事也就没人追究了。刘氏就和中进士一样“一朝选在君王侧”,和龚美以兄妹相称,龚美改名为刘美。此时的龚美正在钱惟演家打银器,钱惟演一听说龚美的“妹妹”已入宫,立马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银器也不用打了,已经打了的作为嫁妆送给了他们。看来吴越王钱家,能把自己姓氏“钱”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里排的那么靠前,真是非等闲之辈。但并不是什么人的脸皮都有钱惟演这么厚,或者说能有他那样的“情商”。真宗皇帝极宠幸刘氏,但是出身低微这事不能通过容貌、身段弥补,那就只能通过攀亲了。光有一个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演这个亲戚肯定是不够的,何况钱惟演的名声也不太好。真宗皇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攀攀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刘综。一天退朝,真宗皇帝把刘综单独留了下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