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露出一副懊恼的神情,那名曹将立即停下了脚步,怒道:“任城又如何?——只要主公允许,仁即刻就能再返徐州一趟!”
那名曹将相当年轻,体格魁梧,身姿挺拔,二十五岁,小麦肤色,八字胡须,须密且长,长相略微地老成,穿有一套中等品质的深灰色盔帽和铠甲,目光如炬,明明一脸冷静慎重的模样,行为举止却毛毛躁躁。
那名曹将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族弟:曹仁,字子孝!
“急个甚么?——徐州那边应该已经听过了吾等进攻的风声,难道他们就不会有所准备么?……咱们已然失去先机。”瞥了一眼一言不发的低头曹兵,曹操若有所思地说,“你怎地还不退下?”
那个曹兵战战兢兢,从袖里取出一方布帛,结结巴巴道:“诸葛小先生离开之后,留下一封书信……”
“哦?”曹操挑了挑眉,心中一动,“快快递来。”
于是,那个曹兵将布帛递给曹操。
递完布帛之后,那个曹兵乖乖地退下。曹操低头一看,便见布帛写道:
「诸葛辞公莫生气,明年必来再相会;
谢公听君一言劝,缓图徐州计可行。
君才堪比管、乐相,只问公敢信不信。
古来圣贤多清贵,唯有三顾赢诚心;
且先蜿蜒折北去,再盼与公复相见!」
看罢,曹操哭笑不得,怒火却是消减了不少。
忍不住地,曹操再次地细看布帛上的字迹——
布帛上的字迹非常娟秀有力,俨然表现了字迹的主人亦是一位性格一丝不苟之人。
若没见过诸葛亮,曹操决计不会猜出,此封书信会是那少年小神童所书。
没来由地,曹操对诸葛亮的印象大大地改观——
原本,诸葛亮再有才华,也不过是一位十来岁的稚子。
如今,单看他留下的书信,便知他胸怀大志,心藏丘壑,致使曹操隐约地认为……对方真在考验他?
考验他曹操会不会相信诸葛亮!
考验他曹操会不会按照诸葛亮的思路走下去!
徐徐图之?——说白了,就是乖乖地回到兖州,静等徐州变动!
虽说诸葛亮只才是个孩童,但是……大抵,似乎不能用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他——
而是应需……以圣贤之礼来待之!
说来好笑——
若让旁人知晓他对一位孩童上了心去,必会笑掉旁人大牙!
“你们且来看一看罢。”
目光一闪,曹操不动声色地将那方布帛递给在场的一名曹将看去。
于是,帐内的五名将领们轮流地将布帛上的内容看了又看。
“这这这……?”曹将们略识几个字,个个抬起头来,瞪大双眼,不明所以地望向曹操。
曹操淡然一笑,笑道:“不必再寻小先生,小先生他会自个儿回来。”
曹仁抿了抿嘴,不置可否。
另一名曹将不解道:“主公,您真的认定那个小……小先生会回来?——万一他不来呢?”
此将姓曹,名纯,乃是曹仁之弟,只比曹仁小两岁。头戴盔甲,身穿铠甲,六分长相似曹仁,体形却比曹仁瘦弱几许,隐隐地透出两分儒雅之气,更多的则是文雅与从容,文质彬彬,少了四分武将气概。
“这……”曹操愣了一愣:是啊!是啊!万一他不来呢?
万一他只是骗人的呢?!
“这不可能罢?”还有一名曹将想也不想说,“他是徐州人士,不是么?——假如他不来,明年咱们就再攻徐州一回,看他还敢不敢不来!”
握了握拳,那名曹将说得满不在乎。
那名曹将与曹纯同龄,姓曹,名洪,字子廉,乃是曹操的从弟。个头虽不高,大众相貌,却有一股汹汹的气势。
曹操抽了抽嘴,莫名地认为曹洪说得挺有道理。
假设诸葛亮真是诓骗他,那么……明年他就更有理由带兵进攻徐州了!
两眼一亮,曹操抛开诸葛亮的设想,继续地思考:如果次年他们又来攻打徐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