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阳镇> 七十九(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七十九(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左传》:大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持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南洼石姓源自石、宁两姓为主的鹤鸣庄。自山西东迁以来由于生齿日繁,原有庄田不敷糊口、庄火不足居住,因此才动念搬到南洼重新立族发展。与一切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创业的人们一样,先祖石从公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终其一生挣下了五亩山地、十亩林地和三间石头房、五间土坯房。自此以下,历代凭借着不惜力的“死作”兴家并开枝散叶,到抗战前夕,南洼村成为老一辈弟兄四个,新一代弟兄七人、家族七十余人的山庄,尽管仍以佣工为主,维持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尚还勉强。

  民国二十六年腊月,鹤鸣庄的长房传来“合字”的消息,老一辈弟兄四人以石德公为首参加了,回来后召开家族会议,公布了东迁以来第三十四代通用一个“振”字,同时还晓谕了两条新的族规:一条是倭鬼将要大举,石氏子孙要保家保族保国家;第二条是在乱世不得做汉奸贻羞祖宗,凡是做了汉奸不得入族谱,不得入家族墓地。

  民国二十七年初春,冀西游击队成立,新一辈老大留在家中侍奉,老二、老三、老四报名参加,老五、老六、老七因年幼留在家中务农。老二石揆义自幼就上山砍得柴、割得草、放得羊、放得牛,十六岁便给地主扛长工,一连受了十年庄稼苦。入伍以后在战斗中由班长积功升为排长,参加了大小十余次战斗,最后在长沟阻击战中壮烈殉国。老三石揆勇学的是木匠活,墨斗在手,盖楼架屋,打耧制犁,甚至编筐编篓,无一不会,无一不精。参加八路军后,凭借手艺在敌占区收集情报,不幸在给涉县一二九师师部送完情报返回时被“扫荡”的日军杀害。日本投降后,接到冀南委员会关于石科长如何安葬的商请函,父老决定运回家乡安葬。不然的话就集中安葬在冀南烈士陵园了。那棺材用的是七寸板的老槐木,刷过二十七层漆,原来是当地老汉预先打造的“寿材”,老汉活到了九十岁,感念“石木匠”忠勇自愿献出的。当时,棺材暂时安置在山洞中,运回家乡重新装殓时,还能隐约看到原来的面目。石德公拿起墨斗,老泪纵横地说:是老三,用这么好的棺木,值了。老四石揆礼心灵手巧,机灵能干,在团部做警卫员,在反扫荡中,为了救出被围的团部,飞身上马,手持双枪,向鬼子冲去。鬼子一看是一个骑马的八路长官,纷纷向他追去,团部得以安全转移,而他则因战马扑地受了重伤。当鬼子准备活捉八路长官时才发现这个奄奄一息的“长官”竟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孩子,恼羞成怒的鬼子兵一拥而上用刺刀将他活活刺死。

  当三位兄长参军之后,虚岁十五的石揆智便做了抗日县政府领导下的村长兼民兵小组组长,积极筹粮筹款筹柴筹草,放警戒,运伤员,全力支持抗战事业。鬼子扫荡时,总是将全村老少安全隐蔽,同时还将外村的群众安置在本村的深山密林中,并在鬼子连续扫荡时不时地送些干粮加以接济。鬼子建起第三道封锁线后,为了担心日军报复“满门忠义”的南洼村,在抗日县政府的关照下,全村老弱来到了根据地,其余人员仍旧留在村内坚持。房子被拆了,家具、农具被毁了,村子的庄稼被割了,这一切都难不住石揆智。鬼子走了,收拾一下屋顶继续住;有石桌石凳,家具就不用了;重新打造农具,重新在庄稼地里下种。鬼子来了,又躲到山里去,靠野果野菜度日,顺便收拾落单的散兵游勇,慢慢壮大自己。接着,难以忍受日本人残酷统治的人们相继找上门来,愿意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他的民兵队伍成为敌占区战力最强悍的队伍,他也被日本人悬赏捉拿。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