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洞外的惊叫声,偷袭队长知道遇上麻烦,但外面是什么情况却无法估计;
地道狭窄,不能同时派出一大批人来进行有效反击,还得一个一个往外钻。
尽管都是特选出来的精锐,但刚从黑暗钻出,眼睛还没来得及与外界相适应,好好的一颗头颅便糊里糊涂地离身而去。
再好的身手也发挥不出来。
一连气损失十余人后,指挥官意识到自己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全部出去也只能是全部送死,只得下令停止出击,派人回去请示。
请示报告一层层向上传,直达秦王案前。
秦王并不傻,知道这是对方已经有备,坚持进攻是自取灭亡,便命令偷袭部队撤回。
一次又一次绝妙的奇袭,本都应在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可惜却又都以失败而告终。
把坐在高台上观战的秦王气得胡子直撅,跺着脚发狠:
“我就不信,一群老弱妇女就能顶住我的五十万大军!”
失望点燃的仇恨怒火,使秦王失去初战时的那种潇洒傲慢的心态,而陷入疯狂之中。
他竟命令秦军连续攻打邯郸,苦战了七个日日夜夜……
但任他暗袭猛攻,邯郸城却依然骄傲地屹立在五十万秦人面前;
随风飘舞的旌旗,似赵人在振臂高呼:
誓不屈服!
面对坚城,秦昭王也感到心力交瘁。
而且情报人员发现,在信陵君的号召下,各国又有了出军援赵的动向。
如果成为事实,自己腹背受敌,就被动了,但是对于他来说也已经没有退路。
堂堂秦王亲率五十万大军,竟攻不下丧败之余的邯郸而灰溜溜地撤回,怎么面对白起的余党、向国人交代?
更重要的不仅是在国人面前面子上难堪,而且在六国面前也将威风扫地。
秦国之所以能称霸天下,是秦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对各国形成的威慑心理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从邯郸退却,这个神话势必破灭;
各国一旦不再畏秦,必要报复往昔秦国的欺凌。
到那时,不但“一统大业”要泡汤,秦国自己的命运也岌岌可危。
所以,秦王拼了老命也得攻下邯郸!
于是,稍做休整之后,秦军就又向邯郸发动连续的猛烈攻击。
可以想象,邯郸城中此时的处境:
人员不断伤亡,物资不断消耗,重围之中,得不到一丝一毫的补充,甚至连休息都很困难。
邯郸人之所以还能坚持下去,主要的支柱是精神上的那种不屈的意志。
然而,精神固然可变为“物质”,却不能代替“物质”,终究还需要现实的物质做存在的基础。
可是,这个“基础”已被磨损得非常薄弱了。
为了支援邯郸,李牧频频发动对秦军的袭击,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可惜,他只有三万铁骑,杯水车薪,还不能扭转局势,邯郸人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信陵君身上。
信陵公子啊!你为什么还迟迟不动?